豆瓣7.4,这部无尿点探案剧被严重低估了?

时间:2022-10-12 01:05:30阅读:2875

虽然如今古装题材的剧集,大多以古偶剧占据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类型消失殆尽。相反,似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诞生一部口碑上佳的古装剧。

2019年的《长安十二时辰》、2021年的《御赐小仵作》,都在古装大系中找寻独特的风格站位。

前不久爱奇艺的自制剧《唐朝诡事录》,大有延续这一黑马的姿态,在悬疑探案的路子上拍得摇曳生姿,爽劲十足。而其幕后制作团队,在国产网剧尚属草创的2014年间出品过《灵魂摆渡》一作,在当年备受追捧。

虽然目前《唐朝诡事录》的豆瓣评分只有7.4,可在不少剧迷看来,它无疑是近期最值得一看的剧集。

(下文剧透,谨慎阅读)

吊人胃口的“诡事”

POST WAVE FILM

在谈论《唐朝诡事录》之前,有必要先说说它大致的年代背景。

公元710年,尚为临淄王的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除掉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迫使即位不足一月的李重茂退位。

李旦复辟,再次登基,而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同样有功的太平公主更是权势滔天。

仅两年后,唐睿宗李旦便将皇位禅让给李隆基,没过多久,后者便赐死了太平公主。

而《唐朝诡事录》的故事,便发生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争夺皇位的这两年。

主人公之一的苏无名,被设定为狄仁杰的徒弟,因帮公主在旅途中寻回香奁,得到赏识,被任命为长安县的县尉。

而另一男主角卢凌风,则从小在太子身边陪读,加之出身名门,一身武艺,以金吾卫中郎将的身份管理长安防卫。

简单来说,苏无名是太平公主的人,而卢凌风乃是李隆基的亲信。

两人的后台本水火不容,但却因各自调查的案件,因缘巧合下开始了合作,并惺惺相惜,结为知己。

这桩案件便是剧集的第一幕单元《长安红茶》。

在长安城中,不少达官贵人都迷上了一种名为“长安红茶”的饮品,此茶不仅耗资甚巨,极为神秘,更是数次令人莫名而亡。卢凌风探查许久,但始终无法找到源头。

另一边,长安城里不少出嫁的新娘屡屡遇害,不是失踪,就是被人发现戴着古怪面具而死,苏无名作为新上任的县尉,首要任务便是找到真凶,破获悬案。

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长安红茶和被害新娘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苏无名和卢凌风联手到“鬼市”调查,并最终找到真凶。

剧集以每五集左右围绕一桩“诡事”展开,全剧一共八个单元,连缀而成。

与此同时,案发地点也随之变换,从繁华热闹的长安,到烟雨朦胧的南州,从瘴气遍布的橘县,到崇拜鳄鱼的宁湖,相应的地理景观往往令案件本身更为诡秘难测,悬疑陡升。

此外,除了睿智顽固的苏无名,傲慢正直的卢凌风,主角团队中,同样不乏擅长绘画的名门千金裴喜君、深谙药理的费鸡师,以及聪颖可爱的薛环等人。他们在无形中组成了一个探案小队,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冒险之旅。

奇诡民俗与惊险探案

POST WAVE FILM

其实,像《唐朝诡事录》这类的剧集,走的便是历史和虚构结合之路,如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和《风起陇西》,既将宏大真实的历史背景架构其上,也用琐细虚构的微末人物穿行其间,形成一种对历史的假想和猜度。

《唐朝诡事录》同样如此,它也是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剧集,原著作者魏风华模仿唐朝志怪小说名家段成式,将《酉阳杂俎》里的故事与探案类型以及真实历史相互杂糅,最后形成了本剧的风格。

少年包青天》(2000)

而过往一些经典的古装探案剧集,大多改编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比如《少年包青天》改编自包拯,《神探狄仁杰》改编自狄仁杰,《大宋提刑官》改编自宋慈。即使其中不乏虚构编织之笔,但最起码确有其人。

《唐朝诡事录》并非如此,不管是苏无名,还是卢凌风,皆为杜撰,尽管剧集对他们和狄仁杰与李隆基编织关系,但在讲述两位主角的故事时,尽可以放开手脚,随意描摹。

此外,既然角色纯为杜撰,那么可以塞进去的诡秘离奇之事,也就不受拘束了。因此,本剧的一大特色便是对民俗掌故的穿插。

《长安红茶》一章中,苏无名为了诱捕凶犯,安排了一场冥婚;《石桥图》里,极为古怪的虫蛹“墨疯子”成为破案的关键;《众生堂》里又将孙思邈的故事搬出来,并且还探讨了违反伦理的解剖研究。

不仅如此,唐朝的官员制度及士族等级,也都潜移默化地融入在剧情里。

苏无名的“京官”县尉,比起一州的司马要更有影响力,“斜封官”作为“买官鬻爵”的产物为清流们所不齿;所谓的四大家族“崔王卢谢”,拥有比普通官员更显赫的地位,《甘棠驿怪谈》里的一段对话,尽显门阀等级下的仇视和鄙夷。

这是一部通俗剧的丰富性,它可以在无意间给予观众智识上的满足感,也能彰显剧集本身对于五行八作、社会制度的观照和尊重。

同样的,它也是让一部历史剧更为真实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细节具体才能叙事清晰,只有叙事清晰方能代入无碍。

从这一点上说,《唐朝诡事录》宛如在带领我们游览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况,这里面有文昌武赫,也有民生多艰。

但好的通俗剧又不能仅限于知识面上的花活,因为这很容易陷入掉书袋的陷阱,进而变得枯燥无味,本剧能够让人一直追下去,毫无尿点,在于它同样注重探案层面的悬疑编织,和抽丝剥茧。

譬如在《石桥图》中,一幅看似被“诅咒”的名画,引出了多位嫌犯,有的是和画中角色产生矛盾,有的是对名画本身垂涎已久,但没想到的是,最终的凶手却是画中之人。

而在破案期间,飞出棺材的蛾子、看似普通的琉璃瓶,以及不买梳子的家丁,都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苏无名最终破案的关键。

这便是古装探案的趣味所在,它不似现代刑侦片,用清楚明了的证据链,无从躲闪的监视画面,以及血液鉴定技术作为堪破案件的强有力助手。

古装探案的妙处在于灵犀一动,在于微妙联想,更在于玄之又玄的推理。

剧中“最不讲道理”的一次推理,发生在苏无名第一次见到薛环时,断定道:此少年双眸明亮,绝非恶人。由此,排除了薛环作案的可能性。用看似没有根据的“面相”来作为标准,这就是游离于现代科学所建立起来的一套逻辑。

放到现实中,它自然无法成立,但在影视剧中,这便是妙笔。

悲凉和荒诞

POST WAVE FILM

当然,《唐朝诡事录》并非止步于趣味性和叙事节奏,而是在每一桩案件背后皆有人文关怀,个别案件的人性底色更值得深思。

在这其中,一是悲凉的控诉意味,另一个则是荒诞的讽喻表达。

在《长安红茶》和《鼍神》这两桩案件中,幕后的真凶虽然贪欲横流,手段残忍,但他们并非毫无理由的犯罪,而是出于无奈之举。

《长安红茶》中的县令,本为前朝贵族出身,可为了出人头地,同样需要寒窗苦读。等他好不容易考取功名,并勤勉为官时,却由于残疾不被重用。所以他才想利用长安红茶牟取暴利,控制朝野。

这种虚妄的权利欲,在《鼍神》一篇里的幕后黑手身上同样如此,他则是由于面部丑陋,不为朝廷重用,所以用邪教控制一方水土。

而在《甘棠驿怪谈》里,这种悲凉感从个人的贪念,转变为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绝望。

刘家三兄弟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便无法躲避命运的悲剧。母亲因为生育老三难产而死,不仅如此,老三更是因为弱智和无法行走,遭父亲遗弃。

成年之后,生性残忍的老大,隐忍善良的老二和无知兽性的老三,开始靠着一间荒废的驿站杀人敛财,最终在苏无名的探案后败露行迹。

如果说老大最后伏诛罪有应得,那么老二的悲剧人生则让人动起了恻隐之心。

不过,在整部剧的八个故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石桥图》和《众生堂》。

在《石桥图》中,王劲松饰演的“南州四子”之一钟伯期,在知晓命不久矣时,竟然为了虚妄的名气,打算将画中所有的人一一杀害。

然而他最后却得知,自己的绝症竟是误诊,之前所杀的数人也都无辜罹难。

而一直想要加入“南州四子”的富商,在得知真相后,深感“塌房”,竟差点悬梁自尽。

“名士”背后的虚妄和可笑,在这个故事中原形毕露,它让我们看清了所谓的名士也不过是凡人,他们为声名所累,甚至因声名而犯罪。

《众生堂》相比之下,要更让人触目惊心。范明饰演的医学怪才孟冬老为了治愈橘县当地人的风疾,竟然手段残忍地杀人解剖,用人体骨架研究疗法。可他从不认为自己有错,因为虽然杀害数人,但他却可以拯救更多的病人。

这便是医学里面极为重要的伦理问题,即为了治愈某病,是否可以选择牺牲极个别人的生命?

答案自然是否定,但对于某些医学狂人来说,他们并不以为然,在他们眼中,生命的价值可以用数量衡量。可事实上,一旦将功利性纳入医学伦理时,所造成的影响将是恐怖的,这就意味着个体生命将屈服于群体意志。

当然,《唐朝诡事录》并不是一部严肃的道德伦理片,它无意将命题挖掘得如何深刻,而是通过极具观赏性的故事将问题抛到我们面前,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

从一点来说,它倒有点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诡异古怪的故事背后,尽是荒诞悲情的人间寓言。

而人间寓言的背后,往往是世间真理。

豆瓣李隆基唐朝诡事录卢凌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