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导演已定,另一拨人却把另一场“春晚”吹爆了

时间:2022-10-13 17:13:26阅读:3164

总有些东西,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

今年的《脱口秀大会》,被第一轮淘汰的江梓浩,曾在节目中表达了一个疑问:

为什么,我们听到“宫廷玉液酒”,立马就能对出来“一百八一杯”。

甚至还能继续接下去: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

不止这句,皮哥要问大家,小锤(),大锤()。

不少观众也能很轻松回答出,40!80!

这些带动DNA的经典桥段,不是网络热梗,而是国民记忆。

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来自古早时期的春晚。

20年前,春晚是个“特殊”的存在。

那时候,没有发达的社媒吐槽,没有多样的娱乐活动,没有手机,全国人民都会在大年夜,选择和家人一起看春晚。

但到了今天,春晚却正在渐渐“消亡”。

前不久,于蕾担任央视春晚总导演的消息发布,没有泛起任何水花,转评赞数据惨淡,更别说热搜了。

反而,有一部关于春晚的伪纪录片,却异军突起,收获大量关注,稳坐10月第一周豆瓣口碑榜头把交椅。

它跟春晚有关,又跟春晚无关。

它爆笑却真诚,荒诞却犀利,看似无厘头,内里却藏着深刻的社会命题和现实揶揄。

它在网络上掀起狂潮,被誉为“近几年最佳喜剧电影”,一口气刷完,皮哥也笑不活了。

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

01、

你还看春晚吗?

要啥没啥,专家乱入,反转神奇,简直是喜剧界的“脏东西”

开头,就是一段采访。

问题很简单:你,看春晚吗?

有小哥直言:以前,都是被爸妈逼着看。

有不会汉语的黑哥,一脸懵逼地看着镜头。

也有阿姨坦言:“以前在国内每年都看。”

原来,这场采访,是针对在加拿大生活的华人。

这个远离中国,远离春晚的地方。

有一个名叫“冰糖葫芦社的社团”,准备筹办一场只属于华人的(大型)春晚。

为了证明春晚举办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必要性。

节目组还专门采访了,拥有很多title的老专家胡毕硕(胡B说)老师。

窗外的圣光照在这位历史学家、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行为观察学家、知名情感博主的头顶,举办这场春晚的意义,似乎也带上了某种光芒。

虽然他桌子和书橱里,手办的衣服穿搭,都十分清凉。

但老专家还是从基因、量子力学、名人研究和神学的角度,进行了中国人举办春晚的论证。

最后得出结论:不办那就憋得慌。

理论有了,那就办吧!

冰糖葫芦社社长唐冰,迅速攒起了一个团队(草台班子),准备办一场史无前例的华人春晚。

不仅如此,她还请人纪录下了,筹办这台晚会的全过程,也就是我们看到的纪录片。

但没想到,怕啥来啥,一场春晚的举办,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问题一、导演不见了

导演是一台晚会的灵魂,为此,社团斥巨资从国内请来专业导演卜健辽(不见了)。

卜健辽专业能力尚未可知,但认路是真不行。

他专程从国内飞往加拿大,一下飞机,就走丢了。

因为不会英文,唐社长只能在电话里问他,旁边有什么标志性路牌,好派车接他。

结果半天,导演就拼出了四个字母:

S,T,O,P!

可这标志国外遍地都有。

唐社长傻了眼,员工直接笑翻在地。

卜健辽导演就这样,不见了……

问题二、没钱

因为找卜导花了巨资,经费已经所剩无几了。

拉赞助的担子,就压在了招商负责人贾欣欣(假惺惺)头上。

贾欣欣脑子活,思路广,找的投资人却一个比一个奇葩。

第一个,是一家欧洲商学院,名字听起来十分高大上。

但实地一找,却发现对方玩儿了一把文字游戏,说好的金钱赞助变成了“面膜赞助”。

这面膜,还是个三无产品,直接把春晚女主持的脸,搞成了这副德行。

第二个,是一个痴情的中国商人,勇敢牛牛皮包公司(卖皮包的)总裁田总。

对着镜头的一番话,让人潸然泪下。

结果说了半天,广告和塞人这种事,一个都逃不了。

田总想让自己的女朋友,上台表演一个节目,因为她从小就有个“仙女梦”。

贾欣欣觉得,这样的人物,女朋友总不会太难看,唱歌总不会太难听,于是答应了这个要求。

没想到,晚会剧组太穷,舞台上实在装不起威亚,只能临时,拉两个小黑人,抬着仙女上台。

于是,画风变成了这样——

因为仙女的体重,实在超标,而两个小黑人,又无比瘦弱,还直接导致了最后的舞台事故……

其实这样的小黑人,不是没有先例,比如江苏卫视的跨年晚会,薛之谦就在舞台上上演了现场”抠图“教学。

问题三、没节目

一台春晚,可以没钱,没场地,没导演,可没节目就无米炊了。

为了挑选优秀的节目,导演组进行了“大范围”的海选。

没想到,选秀的过程,却成了一场“奇葩荟萃”。

有非主流尬吹的土潮Rapper,

有隐形书法艺术大师,对着一张白纸,写了一张无字帖,

有强迫女儿表演节目的妈妈,

还有一个宣称自己有“读心术”,但只能读自己内心想法的异能者(江湖骗子)……

一整个海选下来,最好的竟然是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

为了凑节目,唐社长托关系,走后门,找了一个盲人演奏家。

推荐者说,这位演奏家,演奏水准十分高超,艺术表现力超乎常人。

但,这个节目却迎来了本片最大的反转——她不是作为盲人演奏,而是把三个盲人当乐器演奏。

是不是有海参炒面那味儿了。

要什么没什么,这场“三无”春晚,就这样强行上马。

果然开始后,就状况不断。

主持人因贴面膜过敏,无法赶来,只能请Rapper兄弟前来救场,于是画风变成了这样——

二胡演奏,二胡不小心被盲人拎走了,只能用助理小伙的Otamatone代替,这种乐器翻译过来叫电音蝌蚪,长得就很滑稽,听起来更滑稽。

魔术师表演,桌子腿折了。

贾欣欣灵光一闪,让一个同事钻到下面,把桌子抬起来。

结果,魔术师还没开始,桌子上的球,就先滚了……

一场充满意外的晚会,到处都是bug,

意外的是,到最后,唐社长竟眼含热泪,有种圆满的感觉。

为什么?

一台离了大谱的春晚,一群“疯子”的自娱自乐,能引得那么多观众,叫好欢呼呢。

那是因为这台晚会里,藏着太多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02、

电影关于春晚,但春晚只是壳子。

职场现状,甲乙方对话,打工人忽悠……这部电影(春晚)其实海纳百川。

春晚的筹备,是明面上的搞笑,但内里,导演还是给我们镶嵌了,很多打工人(普通观众)看到能瞬间get的小细节。

比如广告植入。

贾欣欣在拉赞助的时候,拉到了一家名叫“好用力”的按摩店。

金主爸爸强烈要求,要将“产品”摆在台下,晚会组见钱眼开,勉强同意。

没想到所谓的产品,是一位虎背熊腰神似马东锡,名叫史大劲(使大劲)的按摩师,现场展示按摩技术。

于是,一张按摩床,一个按摩师,时不时几声“嗯,啊”的叫声,一直伴随着整场晚会。

看看这个画风,不知道的还以为表演的节目,是个没羞没臊的节目呢。

比如职场开会。

晚会由唐冰主持,商讨各种筹备事宜,所有人几乎都在表演“废话”的职场艺术。

问到设计,踢到宣传,问到宣传,踢到场地,问到场地:有,但是没去。

所有人都重复地做着机械的工作,口头手里,都是敷衍。

嘴里说着“好的好的”,一看会议记录,也就只有“好的好的”四个字。

这不就是大多数公司开会的现状嘛。

先是一顿踢皮球,然后每个人带着笔记本,看似都在一本正经地装严肃记笔记,实则都是事不关己的表演和高高挂起。

比如甲乙争端。

开会确定的海报设计,只有几个模糊的概念:红的,有老虎,有传统元素,字要大。

然而给出的预算,却只有150块。

负责宣传的钱木柚(钱木有),觉得这事挺简单。

但在与设计师的沟通中,却吃了瘪。

甲方这边,一句“在吗”开场。

乙方则回:150块只能做成这样。

甲方又回:预算就这么多咯,能不能再改改。

乙方直接两个微笑。

甲方自信满满:看我怎么拿捏她

结果,只收到一句问候母亲的话,然后就被拉黑了。

这一段对话,想必做甲乙方工作的各位,都感同身受。

看似只有间断的几个字和几个表情,但背后的火气,早已喷薄而出。

甲方有甲方的傲娇,乙方有乙方的倔强。

这种对现实细节的讽刺,简直入木三分。

最后,也是最精彩的,是电影中对职场“糊弄学”的精准展现。

海报的事,就只能设计成这样。

但为了让领导满意,钱木柚可是做足了心思。

她先是在网上随便down了一张图,然后一顿吹捧:斥巨资找的设计师,设计的简约大气高端……

这是糊弄的第一步:降低期待。

果然,唐社长上钩了:喜庆,红色都没有啊?

然后,拿出第二版。

白色背景上,挂着灯笼(喜庆元素),虎年春晚四个蓝字特别大(字要大),下面是武松打虎的典故(有老虎)。

个个精准猜中要求,但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坨屎。

唐社长再次表达不满:这虎年,老虎被打死,也不吉利呀!

最后,祭出终极版。

好家伙,所有的元素都有了。

最经典的是,胖虎也是老“虎”,简直是骚气他妈给骚气开门,骚气到家了。

就这样的海报,在场的同事,还随声附和:好!好!

气的唐社长只能两眼无光地战术性喝水,以缓解尴尬,因为所有人附和,她也没再说什么。

短短一个片段,把“职场糊弄学”演绎得活灵活现。

从众又不干事的领导,心思重又善于忽悠的同事,形式主义的会议,趋炎附势的和事佬……

这部《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 》,荒诞到极致,讽刺到极致,却也深刻到极致。

03、

高级的喜剧,都是悲剧,这部电影(春晚)也不例外

没有段子却惹人发笑,不设包袱却令人捧腹,在豆瓣上超过了86%的喜剧片,它,凭什么?

皮哥刷完全片,有两点感受,或许是它击中我们的原因。

第一点,是真诚。

开头皮哥提到的两个经典的小品,一个叫《打工奇遇》,是1996年,也就是26年前的小品。

一个叫《装修》,是2005年,也就是17年前的小品。

那些经典的作品,好像只存在于时光深处。

细细想一下,这几年春晚,你有印象深刻的小品相声吗?

我们的舞台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好,明星越来越多,赞助广告越来越秀,可真正让人发自内心笑出声的节目,却也越来越少。

本片的导演汪英俊,查无此人,却在B站自己作品的下方,写了长长的感慨。

除了感谢之外,有一句话特别扎眼:

「这部片子本来就是我们瞎玩的,你们却如此好评,你们都没事儿吧?」

这句话,在皮哥看来,既是对观众的尊重,对创作的尊重,也是对现实的调侃。

导演显然还在戏里,他还在用剧中戏谑的方式,跟观众对话。

片中出现的每一个人,都有点荒诞,但荒诞之于,又有点平凡人真真切切能体会到的真诚。

它不像我们看到的一些小品,逼着你笑,撵着你笑,为了让你笑,使劲挠你的胳肢窝和脚底板。

它更像一个老朋友,在讲述自己一次荒诞且真实的经历,当你听到与自己曾经干过的傻事,很相似的段落时,你总会哈哈大笑,情难自制。

这就是做节目的真诚。

它的真诚,没有目的性,只不过以合理和离谱为桥梁,以现实和荒诞为背景,给我们整了一出活儿。

剩下的,则全部交给了观众。

第二点,是深刻。

别看它很扯,但它遵循着最好喜剧的底层逻辑:高级的喜剧都是悲剧。

它对春晚的深刻看法,借由导演的口说了出来:

他们还在为了排春晚而排春晚

为了看春晚而看春晚

它就是一种媚俗刻奇的存在

细细品,这说的是什么。

片中有个段落,皮哥印象深刻。

春晚排到一半,社长唐冰的家人,突然过世了,远在加拿大的她,无法过去见亲人一面。

即便如此,她还是嘴里念叨着:“没事儿,我能调整好”。

这,是所有海外华人的痛点,也是所有远在他乡游子的痛点。

外面的壳始终坚硬,但里面的心,却越来越柔软。

就像采访中朗诵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拾荒大爷一样。

他们不是不想回家,而是无法回去。

他们渴望归属感,可这种深深的身份认同,又与他们所处的环境格格不入,所以他们会用这样一场看似无厘头的晚会,来寄托自己的思乡。

在外是为了拼搏,可为了拼搏,连亲人最后一面都见不上,那拼搏又有什么意义?

片中有些台词,有些表演,观众能很明显感受到。

眼里有光的唐社长,连连感谢的盲人,舞台上表达情感的魔术师……

这才是题眼。

在荒诞和无厘头包裹的所有剧情中,这些话,这些画面,浅浅抒怀,却又深刻异常。

事实上,我们从不缺少喜剧。

从春晚到德云社,从《欢乐喜剧人》到《今晚80后脱口秀》,从《脱口秀大会》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无论是喜剧本身,还是喜剧综艺,有无数喜剧人,为了博我们一笑,倾尽全力。

但喜剧节目越来越多,在表达上,却越来越乏善可陈。

在“内部梗”“网络梗”“谐音梗”“屎尿屁”横行的今天,《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 》,就像一股清流。

每一个角色名,都用一个谐音,好像在解构喜剧。

整个荒诞的过程,所有人都在认真准备一场看似像闹剧的春晚,却又像在讽刺喜剧。

在解构和讽刺的缓冲地带,它既为我们带来了欢笑,又给我们点明了“春晚”们和“喜剧”们本该有的样子:真诚和深刻。

你看,逗我们笑,好像很简单。

但让我们快乐,有时候却很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