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时尚芭莎总编辑苏芒因为“650伙食费真的不够”被骂上热搜。
没过多久,#宋丹丹张剧情及其紧张的电影翰 尴尬#又出现了。
原来两个话题都是出自一档自称“社交试验”的新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
宋丹丹希望先来个自我介绍,有什么成就大家都说说。
但自古以来,大型自我介绍最尴尬。
张翰说完“我是演员”后,这尴尬的气氛都快要从屏幕里溢出来了。
看了下受邀的15名嘉宾阵容,横跨时尚、影视、相声等领域,感觉有点梦幻联动?
网络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这些评价在真人秀上也没少见过(国综的通病)。
“看着别人社死也太快乐了”
“是国内慢综艺内容创作上的一次进步”
“绝对的年轻人的死亡社交”
“大型的尴尬综艺”
好奇心的驱使下,蝉主去品了一下这档新综艺,结果全程都捏紧了拳头。
好想问问这15名嘉宾为什么要折磨自己。
21天朝夕相处就能构建理想生活?
01
桃花坞理想生活,先从尴尬开始?
在影视综看似多样化但实际在逐渐同质化的环境下,“桃花坞”打造群居生活的体验类真人秀,听上去也算是一档新鲜综艺。
邀请的15位艺人嘉宾基本覆盖老中青三代观众的喜好。
且从数字本身就自带关注力:
宋丹丹、舒淇、郭麒麟、张翰、周杰、汪苏泷、赖冠霖、李雪琴、辣目洋子、孟子义、周也、彭楚粤、苏芒、陈陈陈、欧欧(按照豆瓣出演排名)
单独生活是没什么毛病,但这群嘉宾聚在一起生活21天仿佛在举行一场大型的社交死亡活动。
主要嘉宾其实也不知道自己该干嘛。不信?咋们往下看。
首批居民其实只有三位:宋丹丹、舒淇和郭麒麟,剩余的12位都是各自邀请的。
三人初次见面的饭局,宋丹丹最早到,这时候的画外音:比长辈还晚到,这饭还能香吗?
实际迟到的只有郭麒麟,不管三七二十一,见面先道个歉。
尽管如此,还是逃不过宋丹丹的打趣:
“听说你是一个被教养得很好的孩子。”
初次见面话都没说上几句,就开始尴尬了,想要不尴尬,可以用更尴尬的来打败它。
宋丹丹开启了六零年代的交友方式:
“你哪年的?”
“有女朋友了吗?”
“你喜欢暴烈的还是比较温柔的?”
“你喜欢哪个类型的?”
在郭麒麟身上发生的尴尬,总是源源不断。
和舒淇初次见面就被调侃:
“你粉底这么那么厚呀?”
但这样的社交对郭麒麟来说其实只是小菜一碟,毕竟是从小就在“德云天团”里长大的男人。
而舒淇的社交我愿称之为滴水不漏型社交。
为什么来这个节目?因为有宋丹丹,有郭麒麟。
属于第二批居民的汪苏泷,自然也逃不过这尴尬4连问的洗礼。
受邀嘉宾虽然多,但从上帝视角看,其实他们都有各自的小组。
尴尬组:宋丹丹、舒淇、张翰、周杰、孟子义
气氛组:郭麒麟、汪苏泷、李雪琴、辣目洋子、苏芒
透明组:赖冠霖、周也、彭楚粤、陈陈陈、欧欧
看完节目后再回看这档节目的剧情简介,挺乌托邦的。
群居生活是群居了,可目前却看不见任何美好理想生活的开始。
毕竟桃花坞的建设还停在0的进度上。
02
15人的社交试验,
每5分钟一个社死名场面?
从种种的社交场面看,“尬”是节目组的一大特色。
除去开头郭麒麟被逼问理想型之外,怎么可能少得了一场大型的自我介绍?
开头和张翰的尴尬,正是来自宋丹丹的“我是谁,是做什么的,代表作有什么”三部曲。
面对这尴尬的三部曲,李雪琴的心声可是:大家可别太严肃正经的说了。
赖冠霖觉得要说自己曾经多么辉煌,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彭楚粤内心的恐惧是自身的名声不足,怕介绍自己时,场面会安静。
一整场的自我介绍,看得大家脚趾都抠出了三室一厅。
看着宋丹丹的主导,都以为她是桃花坞的坞长,但其实真正的坞长是陈陈陈。
一个看着被架空的坞长,为什么这么说?接着往下看。
选坞长的时候各自有想法,年龄制、轮流制都被否定了,谁都不想做。
准确来说十三个艺人,自由散漫,剩下两个圈外人,根本支架不住十三个艺人。
偏偏坞长是圈外人之一的陈陈陈,被架空也是意料之中。
想要摆脱隐形人的身份,这似乎也是唯一的办法。
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15个嘉宾竟然一半的时间都在开会。
从陈陈陈最开始的“收集需求”,再到张翰提出的“我们需要一个目标”,再到“理想社区”被苏芒否决,不难看出,这个会议的主题已经不断偏离。
陈陈陈的存在感几乎为0。
因此坞长的议题,直到开完会依然毫无结论。
整场会议,每有一个人发言就改一个议题,根本无法统一,什么也没解决。
噢不,解决了晚餐(毕竟没有什么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
But,节目组是觉得观众上班会开没够,然后还要在综艺里看别人开会是吗?
内娱综艺上对职场的某种复刻,总是烦而不自知。逼着大家自我介绍的流程,还不如大家随性聊聊天。
把15位不熟的嘉宾硬凑在一起,尴尬是不可避免。
当然,这或许也是节目组的用意。
但后续发酵的“尴尬”,更多聚焦在了“尬”上。
所以,这到底是理想生活还是硬凑过生活,答案也还是模糊。
03
为了真人秀而真人秀,
就是keep real?
“真人秀”过假,剧本痕迹过重,这一直是国内真人秀的诟病。
在经历了《向往的生活》、《中餐厅》、《心动的信号》等等的慢综之后,慢综已经处于一个疲软时期。
人越多,节目的可能性确实越多,但把握节目可能性的前提,是知道节目的主旨是什么。
想改变的想法或许是好的,但“桃花坞”这档节目想要展现的东西太多:画外音的加入、一堆所谓的心理分析、嘉宾带资进组、共同打造美好乡村等等。
不知不觉像在做《花儿与少年》+《亲爱的客栈》+《向往的生活》三合一,变成一群能做好综艺的人,做了一档四不像节目。
仿佛只是为真人秀而真人秀。
节目组还没找到主旨是什么,嘉宾自然也不知道。
别说第一批居民,即便开完会,过完一天,大多数人(全部人)都不知道来干嘛的。
好好生活?度假?做论文研究?搞艺术?
需要明白的是,群体生活始终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这也是为什么韩国的真人秀综艺总是会请关系很好的嘉宾做节目,因为有感情基础。
不管是尴尬,还是创新的社交实验,它确实有慢综的新锐度。
希望后续内容是真的能够治愈观众,如果再重复以往综艺的套路,这档综艺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我在豆瓣也留意到一条评论:
“之前大家都在嘲综艺有剧本,现在来个这么real的真社交观察就接受无能了?”
观众对real的真社交观察并非接受无能,只是这种real总会带有一种过往的炒作气息,目的只是为了逻辑正确。
例如,李雪琴直言从下楼开始就不想录了。
连出场也要考虑逻辑,精心设计,还真吗?是秀吧。
但真正治愈到心里的综艺,不会是利用噱头,将刻意的尴尬放在观众面前,还满嘴的说着real,激发吐槽。
在这里不否认“桃花坞”确实有“真”的存在,毕竟社恐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它也不会强制性地要求嘉宾逃离城市喧哗。
借节目的画外音来说:坚持看下去,答案自己品。
我们也希望会有一档慢综艺能重新激起观众对慢综的热情。
带给观众笑声的同时,还有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