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票房10亿,口碑却不尽人意,《中国医生》究竟少了点什么?

时间:2021-07-25 17:00:04阅读:465

电影《中国医生》上映已有半个月之久,票房也已经突破了10亿大关,作为一部标准式的主旋律电影,从票房上来说无疑是成功的。然而,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却不能仅仅从票房来看。即使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但网上对它的争议却不小。

这样看来,《中国医生》这部影片多少有点赢了票房,输了口碑的意思。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部《中国医生》到底为什么会存在票房与口碑不相匹配的情况存在。

光听电影的名字,就不由得让人想起去年的一部叫好叫座的主旋律影片《中国机长》。是的,《中国医生》是导演刘伟强的“中国系列”的第二部作品。

刘伟强,作为香港新生代导演的杰出代表,也是引领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先锋人物。从摄影师一步步干到导演,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毫无疑问是摆在这的。

他此前一共拍摄了40余部电影。既参与过王家卫的《重庆森林》这种纯文艺片,也拍摄过《古惑仔》系列、《中华英雄》、《风云》、《无间道》系列等等家喻户晓、卖座叫好的经典商业影片。

多元化的影片类型拓宽了他的视野,在保证他独树一帜的叙事风格的前提之下“什么火就拍什么”,也算得上是一个典型的类型片导演。

自香港电影往北上发展之后,他敏锐地捕捉到内地未来电影的新动向,开始着重致力于拍摄“主旋律电影”。之前我们提到的《中国机长》就是他的初探索,也是初成功。而今天我们谈论的《中国医生》算得上是刘伟强导演的再探索。

总体而言,《中国医生》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冲击,声临其境地带领观众再次走进了2020年那场大家同仇敌忾的抗疫事件之中。

这部影片的卖座原因之一,全明星豪华阵容绝对首当其冲。在这部影片中,只要有脸部镜头的,都是个叫的上名字的好演员。从老戏骨张涵予、袁泉、梅婷、朱亚文、李晨再到新生代演员易烊千玺、张子枫、欧豪、周也......实力与流量并存,不仅保证了影片角色的演技在线,也保证了影片自带流量和观影群体。

袁泉饰演的文婷医生,在全片大多数时间都带着口罩的情况下还能仅用眼神就精准地传达她的情绪,让人产生共情,无论是片中对病友大喊让他们排队时目光透露出的坚毅、担当,亦或者是被医患误解时的无奈,以及作为医生必定要承担的责任。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交替工作下班时,深夜1点多钟,坐在酒店的桌子上,一边打开打包好的晚餐,在收到老赵得了新冠最终在家里死亡的消息后,一边打开许久没用的手机,成百上千条消息,一页一页往下翻,翻到老赵给她发的信息,点开语音一条一条地听,拿着筷子一口一口地往嘴里塞着白饭,成为影片中让人潸然泪下的一个经典桥段。

同时也有一上场就操着一口浓重湖北口音的院长,虽然有些偏执和古板,但是又深持医患救人的使命和信念。有在开研讨会上拍案表明救人决心的铁汉一面,又有在妻子患疫严重时打着视频电话痛苦流泪、害怕失去的柔情一面。据说,张涵予为了表演出自然因“渐冻症”摔下楼梯的真实感而摔了十几次之多。

另一方面,影片在人物塑造和配乐方面又有难以让人忽略的bug。

比如文婷的过于冷静,接近于“神化”形象。对于院长的“行政管理”过于强调,显得那份扛大旗,定民心的院长形象有偏薄弱。更像是一个管理琐事的大爷。

易烊千玺饰演的小洋医生前期戏份过重,期待值过高,后期患病过于突然,人物命运转换显得牵强。其患病原因和后期的治疗都存在无法忽略的bug。

欧豪饰演的外卖小哥最抢救时像回光返照似的幻想,穿插孕妇妈妈的悲痛,加之悲宏的背景音乐,让人观影时一度以为人物已经死亡。

当然,这部影片以半纪录片式的叙事手法拍摄,在场景的还原度上和医生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闭幕式音乐会救助的专业性上确实值得赞赏。从气管插管、心外按压、心包穿刺到防护服的穿脱规范等等,连医院场景所使用的器材都是真实的,包括方舱医院的建设也是1:1还原,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就是由于它的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导致影片后期时患者死亡率降低,成功出院的情况并没有做任何解释的叙事结构显得有些奇怪。

全片所提到的治疗方法只有ECMO,片中用大量的专家对话向我们普及了这个治疗方法,可说白了也就是延续生命的最后手段。与中国当时现实情况息息相关的“中药理疗”,仅被护士的一句“喝中药”草草带过。又强调纪实感,却又与真实社会情况有悖,观影人的矛盾感就由此而生。

总的来说,虽然影片由不足之处,但作为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中国抗疫”题材来说,也值得观影人去铭记和反思。而电影人要做的,就是应该努力在纪实性、艺术性、戏剧性、思想性等等方面综合作用,制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标签: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