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少有人吃马肉?

时间:2022-03-16 21:18:35阅读:3427

中国人“能吃”是冠绝全球的,所谓天上飞的,不吃飞机,四条腿的,不吃板凳,其余的都吃。

这些年,小龙虾、牛蛙等入侵物种被吃成了网红菜,还有爱好吃兔兔的人群。

但是有一种常见动物,中国人却不怎么吃,那就是马。

说到贴近人民生活,马是传统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里就被列入“六畜”之一。

宋代以来,随着《三字经》《千字文》的普及,老百姓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六畜更是妇孺皆知。

说到驯化时间长,先秦文献如《左传》《荀子》《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奚仲造车”的故事。

说是夏朝时,一个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两轮马车,因为功劳颇大,大禹将他封为薛国的国君。早在商代初期,战车就已被用于战争。

你会说,啊不吃马的原因很简单,因为马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玩过《文明》系列就会知道,全图都没有几只马,造骑兵都不够哪儿还舍得吃。

但是对于华夏文明这样的典型农业社会来说,比起马,最重要的“物资”似乎是耕牛。自秦朝以来,政府就屡次出台禁止私自宰杀耕牛的律法。不过历朝历代还是有人吃。

水浒传》中共有48处描述吃牛肉的情节,其中更以景阳冈打虎的武松称著。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多种牛肉的菜谱,从烤牛肉到五香牛肉干,甚至还有牛肝的专门做法。

牛更是周礼中祭祀的最高等级“太牢”(牛羊猪)的核心,要注意中国人最传统的祭祀不是后世的借花献佛,让佛觉得漂亮,而是让鬼神直接吃的,所谓“尚飨”(快来吃吧!)

可见中国从老祖宗起,就觉得牛肉是个好东西,值得祭祀,只是比较珍贵所以不能随便让老百姓自家烹饪。

那么马呢?到底为什么不吃马?

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本身是不产马的,甚至因为缺马在战争上屡屡吃亏。马虽被列为“六畜”,但中国老百姓与马的关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紧密。

比如有人认为,汉武帝是因为汗血宝马才远征西域大宛国;三国时期东吴集团无法进一步扩张的原因是马劣,又没法和西域有效交流。

马比较金贵,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很高,需要大片草原供日常活动。养马对于不断发展精耕细作,人均耕地面积极小的中原老百姓来说,并不现实。

生活劳动中并不大量接触马,少有的马都是从马贩子那里买来的,所以也形成不了“马肉文化”。类似的例子还有,羊肉是中亚地区很多民族的代表菜品,汉族虽精于烹饪,但在羊肉料理上就比草原民族显得缺乏想象力了。

“草原民族”有很多马肉料理,所以“为什么没人吃马肉?”本身即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哈萨克人的马肠和熏马肉是传统美食,味道更胜牛肉。他们将养的马严格区分为驮马、赛马、食用马等,食用马在活动量、草料等方面都不同于别的马种。如果去新疆玩,一定要尝试。

马肉的蛋白质和牛肉一样高,而脂肪只有牛肉的四分之一,是非常适合现代人的健康食物。只是因为全都是肌肉,很有点柴。

瞧瞧这结实的小屁股(据说摸一把就会被踢飞。

中亚地区也有很多马肉料理。比如乌兹别克斯坦的马肉饺子(manti)。

除了马肉外,饺子馅里也会和上牦牛肉、洋葱、黑胡椒,包好后上蒸屉。蒸熟后蘸不加糖的酸奶,就跟中国人饺子蘸醋一样。

因为太好吃,马肉饺子走出乌兹别克斯坦,风靡中亚、俄罗斯。

日本人吃马肉刺身,该刺身是熊本的特产料理。因为合适时令的马肉切下来时,颜色与雪花很像樱花,所以又叫“樱花肉”。

至于口感,和牛肉刺身很像。

因为运动量大,身体脂肪较少,以及消化道相比牛羊较小,马就像一个肌肉男一样必须不停吃吃吃,养马者要勤补草料,而且出肉率又不高,养“肉马”哪怕对草原民族来说也不划算。蒙古族就更爱牛羊肉,至于马肉不吃,而是选择喝马奶。

中国很少有人吃马肉,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不好吃。

在众多肉中,牛肉已经够柴了,而马肉比牛肉还柴,那得多柴。哪怕是哈萨克人,吃马肉的方法也是做香肠、熏制,这种料理方式对原材料要求不高,如果是拿马肉炒菜,估计就不太理想了。

看看同属马属的驴的待遇,就看出来了。

管什么坐骑不坐骑,好吃了我连坐骑一块吃。

宋代,宋祁骑一头小毛驴,来到洛阳会友人,友人请他吃驴肉。宋祁这才发现,我的祖宗啊驴肉这也太好吃了。数日后,他仍不尽兴,把自己的小毛驴宰了,大伙儿分而食之。最后不知道怎么回的家。

“驴肉香,马肉臭,打死不吃骡子肉”,“天上龙肉,地下驴肉”,驴肉那是真好吃。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提到,马肉有毒,写驴肉时却说:“驴肉:补血,益气,治远年劳损。”

嗯,马肉有没有毒不知道,驴肉补血益气的说法,驴肉馆子是一直挂牌子讲到了今天。

牛肉马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