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摇滚乐队,信乐团为什么没能成为第二个五月天

时间:2022-03-24 09:06:40阅读:766

文|令狐伯光

最近,国产节目《天赐的声音3》出圈了,倒不是综艺歌曲出圈了。而是节目第二期信的言论出了次圈,大概就是信说综艺为什么要那么多翻唱,节目嘉宾和音乐人们各抒己见,结果都无法说服观众。

最终信退出这档综艺,于是这件事情反倒让这档综艺火了一把。

这次《天赐的声音3》里信的言论和退出节目,倒是让我个人想到两个问题。一是现在国产音乐综艺发展明显来到了天花板,急需突破,信说现在综艺里翻唱经典歌曲,不重视原创就是个问题。

另一个是苏见信之前的信乐团也是翻唱出身,所以理解这种翻唱带来的收益和原创不行的认识,所以他并不是太支持翻唱了。

这事儿也像苏见信和信乐团在华语乐坛,准确来说台湾乐坛的地位一样。

信那个时代最知名的流行乐团有五月天、信乐团、苏打绿和飞儿乐团。当然同时代还有借旺福,林生祥等独立乐队,都是独立乐队了就不是一路的了。但信乐团的历史地位别说五月天和苏打绿了,明显飞儿乐队都不如。

这个原因就是苏见信单飞了,而说到中国乐队相似的就是汪峰,但单飞后苏见信明显又不如汪峰在华语乐坛的地位,原因是为什么呢?

同样是摇滚乐队,信乐团为何没能成为第二个五月天

信乐团为什么没能成为下一个五月天或者苏打绿,其实一开始也就说了,大概就是两个问题吧!

一是翻唱歌曲太多了,作为一个乐团大热歌曲翻唱太多了。哪怕五月天和早期苏打绿被批评早期歌曲也就是流行摇滚,但歌曲好歹是自己写的,词曲编唱都是自己来的,而信乐团翻唱太多了。

信乐团的《离歌》翻唱金建模的《恋歌》,信乐团的《海阔天空》翻唱的《离开我的理由》,《死了都要爱》翻唱朴完奎的《千年之爱》,《假如》翻唱的李承哲的《神的嫉妒》等等。

如果说那个时代的港台乐坛是翻唱日本乐坛为主流,这个信乐团开启翻唱韩国乐坛的先河。这个翻唱经典因为好听的关系,当然不影响在市场的传播,但自然会影响乐坛的地位,你一个翻唱乐团能有多高的地位?

还是说的话都是他们出道时间早,那时候没有网络和对于版权,再到原创的讨论要求不是太过严格。大家能否想象现在一个中国乐队最出名的歌曲全是翻唱的?

二是信乐团和苏见信的原创能力较弱,如果说成名歌曲都是翻唱,那一个乐团总有不是翻唱的歌曲对吧,其实信乐团和信除了翻唱也有原创歌曲,但问题来了原创歌曲,词曲很多都不是他们。

其实苏见信在信乐团只发了两张专辑,这和汪峰在鲍家街43号一样。但是人家鲍家街43号歌曲基本上是汪峰创作,而信乐团两张专辑基本上是翻唱,大家看看作曲人一栏,不是外国歌曲就是翻唱的韩国歌曲。

后来信和汪峰一样单飞了,但汪峰后面近十张专辑全是自己作词作曲编曲,而信的个人专辑像《我就是我》《集乐星球》《趁我》等等,他倒不是没有原创歌曲,问题是大热歌曲又都是别人作词作曲。

像单飞时期很多大热歌曲《》《冷火》《火烧的寂寞》我恨你》等等。

这些歌曲作曲都是李荣浩,没错就是那个李荣浩,这就有些尴尬了。因为这就相当于汪峰单飞后《北京北京》《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存在》等等全是别人写的。

总的来说,苏见信就是那30年港台乐坛歌手,他有辨识度的嗓音和不错的唱功,和纯粹的歌手不同,他还有一定的创作能力,但不管信乐团还是单飞时期,这个大热经典歌曲。要么是翻唱的,要么歌曲是别人写的。

这再结合两岸三地摇滚的传播力和地位评价来看,这个市场传播上面因为港台流行的优势,信和他的信乐团确实因为辨识度的嗓音,各种大热歌曲获得了一定地位(也是他现在的地位)。

但翻唱太多和原创能力的不足,让他在同时代的台湾乐坛相比,虽然也是流行摇滚但比不了原创为主的五月天,但不用提后来升级的苏打绿;让他在同时代的内地乐坛相比,比不了同样两张专辑就单飞的汪峰。

港台乐坛翻唱为何那么泛滥?这个答案比想象的简单

现在谈到华语乐坛,一边怀念港台乐坛如何如何,但一边也压不住大家吐槽港台翻唱泛滥,说到港台乐坛为何翻唱,这个答案非常简单。

大概和这几年的内地乐坛一样,观众鉴赏水平没有上来,只喜欢听好听的歌曲;资本为了利益会推好听歌曲(前几年推唱跳爱豆,后来唱跳爱豆挂了推短视频歌曲),但这个原创本来就很难了,这个好听的原创就会更困难了。这个时候最快,最容易的有两种选择。

一是去翻唱国外的优秀歌曲,这些歌曲能够在国外大火,证明他们已经受到市场检验,全世界听众的品味都是很通俗的,特别是那种旋律简单洗脑,节奏明快容易蹦迪的歌曲,你填的中文歌词不错,再加上有辨识度的嗓音和唱功,很容易就一炮而红。

二是去抄袭国外这样的歌曲,至于操作都是一样的。区别就在于翻唱有版权,这个抄袭没有版权,至于先上车后买票还是什么曲子两个版本就说了。

港台乐坛的翻唱一直很泛滥,原因就是他们经济发展早。70年代市民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民众有大量需求,那时的港台资本和现在的内地资本区别不大,全力扶持原创歌手很困难,于是购买外国歌曲,特别是日本歌曲版权翻唱成为了主流

其中这个翻唱的话,香港乐坛更严重一样,因为香港地方更小,人口更少,经济更发达,有相对成熟的唱片工业和包装模式了。香港人非常务实,于是好作品拿来填上粤语歌词,可以很快变成hit热卖,还能捧红本土明星。

香港乐坛不仅仅是翻唱日本,早年连我们内地的《南泥湾》、《一无所有》之类的歌也都翻成过粤语作品,只能说香港人太商业化了。那个大环境确实如此,而且那时很多歌手都不具备太多了乐理知识,仅仅只是为了找个工作罢了,可能演唱对他们来说都够呛,更不用说作曲了。

那些会作曲的都是从小就有培养音乐素养的,又或者像谭咏麟、林子祥,黄家驹那些早期参加乐队的,自然创作会相对简单一些。但他们也是从翻唱英文歌出道开始慢慢向原创转变的,这个转变比内地摇滚还要慢。

一方面是粤语歌文化发展比较晚,文化底蕴不如国语深厚,需要大量吸收外来文化来提供创作土壤;另一方面是翻唱对于唱片公司来说赚钱特别快,所以就泛滥了。

同时代的台湾乐坛因为地方大些,人口数量多些,加上历史背景底蕴要深厚不少。大家要记住一件事情,这个华语乐坛发展的话,内地80年代有摇滚运动,台湾乐坛在6070年代有过“民歌运动”。

而香港乐坛只有第一代教父许冠杰把粤语歌带入香港乐坛,后面的四大天王张学友就完全是商业产业链的产物,香港乐坛一直没有什么定义文化运动的(电影有新浪潮)。

台湾民歌运动后就以罗大佑,李宗盛等开启创作为主的生存土壤。80年代末期台湾乐坛也评了个四大天王,分别是齐秦、周华健、王杰、童安格基本上都是能自己作词写曲的唱作人(偶尔有翻唱)。

这个时代台湾能原创的唱作人还有张雨生、陈升、姜育恒、伍佰、郑智化等等。严格说来每一个人的水平都不输香港的陈百强,黄家驹等,但香港乐坛唱作人就只有这几个,主流全是四大天王,李克勤这样的商业音乐人(别人写的歌曲和翻唱泛滥)。

这是台湾乐坛强大的一面,这个原创者的环境更好,产业工业上面有所积累,所以才会在2000年左右迎来周王陶林等创作人的时代;另一个好的方面是除了唱作人,背后支撑歌手的创作者数量也更多,水平也更高。

2000年左右他们撑起了任贤齐(小虫),孙燕姿(李氏兄弟),SHE(袁维仁,施人诚等),萧亚轩,蔡依林等等歌手。

台湾乐坛虽然好不少,最终还是没能摆脱巅峰时代也翻唱日本和外国歌曲这个问题,这个体现除了这次说到的信乐团,其它靠翻唱成名的音乐人不讲了。

因为这个不支撑原创体系的关系,2000年后香港乐坛就不行了,台湾乐坛在2010年后也没有撑住,虽然2015年后台式新浪漫等乐队出现,但是经济发展疲软,虽有佳作,但也难以再现辉煌了。

港台翻唱泛滥,内地短视频神曲当道?华语乐坛还有救吗

最后说说现在的华语乐坛,为什么港台翻唱也泛滥但是能撑起来,现在的华语乐坛翻唱就不行呢,这个有几个大环境导致的原因吧。

一是当下全世界音乐产业都在走下坡路,以前港台乐坛的翻唱大头日本乐坛虽然底子还厚,但确实也衰落了,韩国乐坛现在主流直接走唱跳路线,前几年中国爱豆选秀巅峰的时候不是没有翻唱过韩国歌曲。

最终你会发现翻唱的韩国歌曲在中国天然水土不服,大热歌曲极少(就火了一首神曲《卡路里》)。

二是当下翻唱成本较高,舆论环境已经不同了。网络时代年轻听众越来越重视版权和原创,这个靠翻唱火爆的音乐人评价都不高,除非你就只是个翻唱网红。

实际上,内地也有些翻唱火了的音乐人,像《老男孩》的筷子兄弟,《起风了》的买辣椒也用券等等,最终你就会发现越到后面靠翻唱火的音乐人越少,以前翻唱是歌手甚至能混成音乐人,现在你一味翻唱就只是个网红。

最后是当下靠翻唱和抄袭的网红能力和水平确实不行,毕竟网络时代更快消了,声卡,唱歌卖肉和人设成了最大看点,嗓音辨识度和唱功反而成了末期,哪怕最顶尖几个像隔壁老樊,刘宇宁等都难以跻身主流音乐人,更不用提其它一堆翻唱网红。

这些翻唱和抄袭网红音乐人,加上歌曲卖得好但不出圈的唱跳爱豆把握了整个华语乐坛,所以就显得现在华语乐坛不行了,至于真正懂原创还好的音乐人,我已经写过很多遍了。

现在内地独立乐坛一大把,资本不推听众不主动听不到罢了。

原创信乐团五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