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将好莱坞顶级电影资源利用到极致的实验

时间:2022-04-19 21:09:39阅读:4207

提起2015年第8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毫无疑问,伪装得毫无破绽的长镜头。

什么是长镜头呢?说白了,就是不剪辑。

专业一点呢,一般超过10秒钟就算长镜头;而在电影工业高度成熟、分工极为明确的好莱坞,超过90帧就算长镜头了。

实际上,这部电影并不像看起来那样,全片一气呵成,只有一个镜头,也是有剪辑点的,采用的是一种“伪长镜头”的手段。

只要我们不憋着劲和导演较真,还是很难发现的。

但剪辑之前,导演提交的原始视频片段,不管是按照10秒算、还是按照90帧算,都是名副其实的“长——”啊!

得奖之后,各大媒体平台针对拍摄技艺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热度远远高过了导演想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好莱坞聚集了最成熟的电影技术,最不缺的就是“炫技”,为什么《鸟人》这部电影中的拍摄手法——长镜头就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呢?

一、导演不是为了炫技而炫技

伊纳里图给自己影片的定义是一部“喜剧片”,而喜剧片是完全离不开剪辑来把控节奏的。这一点他很清楚,所以在开拍前一周,他找到《猎爱的人》、《毕业生》的导演迈克.尼克尔斯,寻求意见。这位经验颇丰的著名导演听到之后很吃惊,急忙把吃到嘴里的橄榄拿出来,说:“你应该马上停止,这会是一场灾难。”

然而伊纳里图还是坚持要进行这次尝试。

事实证明,他不仅带领工作人员把长镜头伪装得天衣无缝,还没有让喜剧变成尴尬生硬的“闹剧”,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在长镜头中实现了节奏的变化和切换的张力。

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和谐而且精彩!

二、缝缝补补有难度

虽然是“伪长镜头”,但实现起来也有难度啊!哪怕是在高手云集的好莱坞。

《鸟人》首先面对的问题:既要坚决执行“单一连续长镜头”的理念,又需要做出能体现人物情绪变化的调度。

意思就像这样:

“你不要动!”

“不!你得动起来啊!”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创作团队们想出来一个办法:先演一遍!

比如,说到哪个字的时候要开门,转身的时候应该站在哪里,迈出右脚的时候该是哪种情绪状态……

电影的男主角,迈克尔.基顿,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部电影在拍摄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即兴表演的空间,每一处都是精心测量好的。

光与影。这是创作团队们遇到的另一个问题。

长镜头让灯光设计变得非常有挑战性。伊纳里图找到了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地心引力》操刀的灯光设计师卢贝兹。

这位巧匠一开始是非常抗拒的,他的理由是,镜头越长,打光越让人抓狂。

常规情况下,灯光设计师会为每个镜头设计光效,但《鸟人》的镜头一直在移动,几乎没停过,这就意味着,光源需要跟着镜头和人物一起移动。

累啊!

还有一个问题,镜头在不同的场景中来回穿梭,每个场景的光有着不同的设定,灯光师需要保证这些光过渡得自然、连续、不突兀。

声音。也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

运用长镜头,每个场景之间没有明确的结束也没有明确的开始。镜头在移动,离新的声源越来越近、离旧的声源越来越远。所有的声音不能一下子就消失,也不能一下子就出现,需要的是“渐变”。

这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音轨爆炸!

还有一些问题,例如,后期抠图。

行进路线和场地布局纵然设计得精密,但镜头能拍到演员,不可避免地也能拍到工作人员;灯光打得好、打得足,但众多的工作人员聚集在一起,就会出现穿帮的影子。

这些,都需要后期来处理。

三、导演“炫技”有方

我们之前说,喜剧是需要节奏的,而使用长镜头就意味着放弃剪辑对节奏的推进,那么控制节奏的方式是什么呢?

镜头推进的速度。长镜头使各个场景的衔接高度顺畅,不能变向、不能回头、不能增删,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了剪辑功能。

伊纳里图想到的是加快或放慢镜头运行的速度。

剪辑是为了表现人物逐渐崩溃的精神状态,最能体现这种情绪的场景就是狭窄幽暗的走廊。这里连接了舞台和休息室,一个是主人公的理想,一个是主人公庇护所。

随着故事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走廊越来越脏,灯光越来越暗淡,里根在走廊穿梭的速度越来越快,甚至有了逃窜的意味。

伊纳里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发现我变得很懒。当你用传统的方式拍片,你就等于把一张网扑在你身边,就很难跌得很惨。你总是能把事情控制到不会太丢脸。如果这个镜头有一点点难,你可以改掉或拿掉,你可以隐藏你的错误。我开始想,我是不是太依赖剪辑了?”

所以,他勇敢地迈出舒适圈,进行了这样的一次尝试。就这样,我们看到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两者相得益彰。

感谢你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我们一起看电影,一起胡思乱想啊!

欧美明星奥斯卡好莱坞鸟人

标签: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