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和大家聊过五一档的情况。
几部主要影片陆续撤档,观众更倾向于保持居家。原本期待五一档可以为低迷已久的电影市场打一剂强心针,但目前看来,2022上半年的最后一个强档期,注定就此简单收场。
或许也可以这样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院线片都消失在了大家的讨论里。我们应该保持信心,相信至暗时刻终会过去。但在此之前,看什么,也成了最大的问题。
当然,也就只能看电视剧了。
好消息是,目前电视剧领域热闹依旧,风格也仍然百花齐放。
而刚刚开播的《风起陇西》,可能也会是你近期看到的,最具有「电影质感」的国产剧。
《风起陇西》也的确出自电影导演之手。
它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由路阳执导,陈坤、白宇主演。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投身小荧屏,寻找转型的可能性,也的确有不少人带来了更多惊喜和可能性,让我们看到了小而美的剧集精品。
从目前播出的六集来看,《风起陇西》无疑属于其中之一。
究其原因,无非在于适合与否。
而路阳,就很“适合”《风起陇西》。
提起路阳,相信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绣春刀》系列。
从2014年横空出世的黑马,到如今稳打稳扎的青年导演领军人物,一直以来,路阳都是个人风格极为强烈的创作者。
有人说,他很会拍男人。
也有人说, 他的电影都很美——一种凄厉的、浪漫的美。
我个人的理解是,这种美感,恰好来源于人物与环境之间,巨大的撕裂感。
路阳擅长于讲述逆境中的小人物。
《绣春刀》是平凡的锦衣卫,《刺杀小说家》是绝望的父亲、颓废的小说家和复仇的少年。
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人,却有着最孤注一掷的动机。
在路阳的作品里,人物也总是被置身于某种绝对的困境之中,这构成了他们最华彩的,最定格的瞬间。
锦衣卫的修罗场搏杀。
或是少年空文敢与赤发鬼决战。
他擅长于营造最强烈的对比,最惊天的逆转。凡人胆敢弑神,蝼蚁也要倾覆时代。在生与死的关头,最微小的人性,也将爆发出最剧烈的光辉。
在路阳的作品里,你一定会见到这样酣畅淋漓的时刻。
而《风起陇西》,恰好也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
马伯庸擅长于将悬疑推理与历史相结合。对他而言,考证历史的过程本就是一种侦探工作,欣赏他的作品,常常会有种《时间的女儿》式的快感:我们得以穿越迷雾重重的历史长河,在故纸堆中,回味时间与真相的余声。
与此同时,他的作品,往往也都是以小人物为主角。
这其实并非刻意为之,而是必然的结果。
有一种说法是,历史由胜利者书写。而当你试图爬进历史的缝隙、去寻找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时,故事的高光,自然就要从胜利者的身上移开了。
我们会看到那些不为人知的面孔。
他们未必是最后的胜利者,在史书上可能也没什么存在感。但他们都曾为最终的胜利,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千千万万个没有存在感的小人物,无数个具体的“人”,才汇成一条历史的长河。
在这一层面上,《风起陇西》恰好是大时代与小人物的完美结合。
故事被设定在三国时期,切入点看似是所有人都熟知的大事件:诸葛亮失街亭,挥泪斩马谡。
如此宏大的背景下,故事又另辟蹊径地找到了一个更细微的切口,或者说,一种悬念,一个问题:
像诸葛亮这样多智而近妖的人物,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风起陇西》给出的合理想象是:情报有误。
由此,故事很自然地引入了蜀国的情报部门,司闻曹。
司闻曹派出高级密探,代号“白帝”的陈恭,潜伏到魏国。
正因为陈恭送出的是假情报,令诸葛亮判断失误,才会导致街亭失守。
既然如此,陈恭是否已经叛变?
街亭失守,究竟是谁之过?
《风起陇西》就围绕着这一事件展开。
这部剧的一大新意就在于,它以全新的谍战视角,来打开三国故事。
这并非一部历史正剧,而是以三国时代为背景,合理进行想象创作的故事。
正因为此,故事的主角,既非诸葛亮,也不是司闻曹的创始人杨仪——总之,不是任何能“摆在台面上”的人。
恰好,就是这个小小的密探陈恭。
陈恭是个聪明人。
他隐姓埋名,以一个小小主簿的身份,在魏国潜伏多年。
外表风流倜傥,内在却冷静隐忍,步步为营。
街亭一事中,他处心积虑,得到关键情报——这本该是一桩大功劳。
但他没有想到,这份情报却被人暗中调换,导致诸葛亮北伐失败。
这样一来,从大功到大过,他被迫陷入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他冒死送出情报,暴露了自己,引起魏国怀疑。
但这份情报被人暗中调换,他无从自证清白,反而也招致了蜀国的怀疑。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这不仅是阴谋,也是血淋淋的“规则”:街亭一事,无论真相如何,总要有人来承担后果。
在这样的斗争里,承担后果的,未必是那个铸下大错的人,却一定是那个最不重要的人。
因此,陈恭必须死。
《风起陇西》开局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地狱困境,死亡选择——陈恭不仅必须死,而且被派来“锄奸”的,还正是他的结义兄弟,荀诩。
再往后看,故事所讲述的,正是这个小人物如何在绝对的死局中,辗转寻找出一线生机。
故事层层反转,生机恰好也与荀诩有关。
你以为剧情核心会变成兄弟厮杀,会是两人被迫在情义之间做选择的狗血大戏吗?
但荀诩也是聪明人,他很快就试探出,陈恭并未叛变。
于是,两人决定联手查明真相。
再往上推,明知荀诩和陈恭是结义兄弟,他们的顶头上司冯膺,为什么还偏要派荀诩出马?难道他就爱看兄弟相残?
当然不是。
因为冯膺也不相信陈恭必定会叛变,他想给陈恭留最后一次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六集看下来,不少人都说《风起陇西》不仅是一部谍战剧,也是一部相当真实的职场剧。
这部剧里不仅有谍战,也有职场。
规则、人情、世故,上下级之间的斗法、试探与制衡,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处处都是勾心斗角,人人都要机关算尽,哪怕是一句最简单的台词,或许都别有深意。
波诡云谲的局势,充满硝烟的厮杀,往往就隐藏在人物一个轻描淡写的笑容之中。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一切都还是要回归到“人”。
聪明的人多了,才摆得了棋阵。
不同人物,你方唱罢,我方登台,彼此之间的撕扯和张力,才让剧情变得精彩纷呈。
《风起陇西》的好看之处也在于此。
并不仅仅是三国题材、谍战题材,更在于人物塑造。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人是纯粹的棋子或工具人。
每个人都很真实,每个人也都很聪明。
他们各有立场、各有打算,却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因此,他们身上都有一层冲突感——个性与身份、职责,构成了巨大的矛盾和撕扯。
冯膺既是悲悯的上司,又是杀伐果决的司闻曹曹掾。他想要放陈恭一马,但他却不能。
郭刚既是坦荡直率的少年,又是心怀城府的天水郡郡守。他想要相信陈恭,但他也不能。
几乎站在全剧最高位的诸葛亮,更加是无可奈何。
剧中有意体现出他的垂垂老矣:他伏案时总是驼着背,眼神也不好。他不再是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他已步入了人生的最后十年。
他只是一个老人,但他身上仍然背负着蜀国国运。
这两者之间,同样有巨大的撕裂,和有心无力的现实。
由上到下,人人都身不由己。
陈恭当然更是如此。
作为全剧的核心,他身上背负着了太多、太复杂、也太矛盾的标签和定义。
在故事一开始,他原本是棋盘上,最微不足道的那枚棋子;是一个注定的牺牲品。
但他并不甘于此,反而要做破局之人:我们看到了他是如何不断地周旋、谋划,在必死的局面之中,为自己寻找一线生机。
再往后看,你又会发现,陈恭并非不重要,恰恰相反,他实在是太过重要。
他身上维系着一条情报线,甚至一张庞大的情报网。牵一发而动全身,两国的命运都因他而动。
生与死、渺小与伟大在他身上并存。他既是小人物,也是时局中的英雄。
但,说到底,陈恭也只是一个人。
他作为间谍的一面,往往容易被“神化”,观众也最津津乐道于,他是如何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但在这部剧里,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他的生活。
他有兄弟、有妻子,有过去。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古宅里,他怀念蜀地的绵绵细雨、轻柔水乡。
只是,身为一名间谍,他必须亲手斩断所有过去,斩断他身而为人的全部联系。
他游走于虚伪与真实,他需要不断地背叛别人,甚至也背叛自己。他既是陈恭,也是白帝,又或者,他谁也不是,谁也不信。
他身上总是背负着一层雾,一层浓厚的悲剧性:因为他身在死局里,四面八方都是深渊。前进是死,后退也是死。
他不知未来在何方,不知真相是什么,只能不断地做选择,不断地踏入迷雾,再斩断迷雾。
但这种绝望与挣扎,才是他身上的生命力所在。
在这一层面上,《风起陇西》是写实且残酷的。
故事从一个底层小人物的视角出发,借由陈恭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野心、私欲和阴谋。
也与陈恭一起,亲身经历了无情的倾轧和惨痛的牺牲。
但,这也是一个浪漫的故事。
因为陈恭从未放弃,也从未停止过前进。
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
前天晚上播出的第三集里,有一段剧情尤其令人泪目。
一群蜀兵精锐为掩护陈恭手下,以身殉国。
在临死前,金队长抬起头说:“天气不错,今日殉国,有死无生。”
换一部剧,未必会给这样一群连名字都没有的小人物,一个如此动人的特写。
但《风起陇西》一定会这样做。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另一个“陈恭”的人生。
和陈恭一样,他们都站在历史的背面,但在生死抉择的关头,却从未迟疑,也从未胆怯。他们甘为信仰付出一切。
而《风起陇西》所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残酷又浪漫的故事。它不止关乎于小人物的悲欢、人性在绝境中的微光,也在试图探讨信仰的力量,探讨人生的意义究竟指向何处。
路阳风起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