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进入盟军展开反击的后半段,然而即使轴心国已经暂停攻势,但想要将其建立的防线攻破,还是一项相当艰巨的挑战。突然从防守转为进攻,若是过于鲁莽,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大量兵力,招致毁灭性的结果,而在《绞肉行动》这样的情况下,究竟该如何去拟定作战策略?也就变成盟军指挥官们必须思考的课题。
《绞肉行动》当时英国的首相丘吉尔希望盟军从欧洲南部发起进攻,而在西西里岛与希腊这两个适合登陆的要地之间,既能够巩固地中海的海权,又便于后续入侵义大利行动的「西西里岛」便成为了最佳选择。只不过盟军会怎么打算,纳粹自然也再清楚不过,早就安排重兵驻守在西西里岛的海岸,准备抵抗盟军的进攻。
相信有看过《拯救大兵瑞恩》的观众都知道,「抢滩」永远都是整个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役,因此在盟军必须要抢下西西里岛的情况下,《绞肉行动》英国海军也开始尝试各种手段,思考该如何把以最少的兵力折损来完成任务。而他们最终得出的方法,就是采用「情报战」,让希特勒误以为盟军的目标是希腊,进而减少西西里岛的守军。
从大量招募希腊翻译、购买大量当地地图,到囤积希腊的货币,虽然盟军发出了大量虚假命令,做出许多即将进攻希腊的准备,但由于西西里岛的战略价值太过关键,整体效果并不显著。而这时《绞肉行动》一群英国军官把脑袋动到了海军情报局的中将戈弗雷在1939 年所编写的一份《鳟鱼备忘录》之上。
这份备忘录里头以渔夫如何钓到鱼作为发想,记载了多项能够欺瞒敌军的手段。而其中的第28 条,便写着能够用携带着造假书信的尸体,来让敌军接收极具可信度的「假情报」的计划。由于先前德军有过寻获英国军人尸体身上的机密文件而受惠的先例,所以这个战略也被《绞肉行动》片中主角称为足以一举让纳粹上钩的「绞肉行动」。
但只有上述这些在教科书或维基百科就能看到的「历史事实」,《绞肉行动》电影怎么会精彩好看?因此导演约翰麦登便把《绞肉行动》整部片的故事锁定在提出「肉馅行动」这项计划的角色身上,比起大格局的战争画面,反而更加专注于呈现他们拟定和执行计划的过程,为《绞肉行动》整部电影增添更多的趣味性。
由于要设计一位携带着「盟军将进攻希腊的假文件」的飞官坠机死亡的意外,因此《绞肉行动》从寻找状态适合的尸体开始、为这具尸体制造假身分的诸多前置作业,到最终开始进行作战,把尸体投到西班牙沿海,让跟纳粹有所连结的西班牙官方,在发现飞官尸体后把文件里纪录的假情报走漏出去,为了不被敌方识破,《绞肉行动》主角们都费了不少苦心。
因此在必须想办法把这位假飞官塑造得更加真实,让这份假情报变得更加真实的情况下,《绞肉行动》这部电影迷人的地方,就在于三位主角所付出的许多努力,以及需要设想的多方考量,这些在亲身投入之后才会遭遇到的各种难关,都让整段故事有着更多无法预期的转折。
为了让发现尸体的西班牙特务相信「真有其人」,他们赋予了这具尸体完整的人设,从他的身份背景、平常的嗜好、喜欢造访的店家,甚至还有一位即将结婚的未婚妻,都很大程度地增加了这封信件的可信度,只不过背负着数万条的人命,也给《绞肉行动》主角们带来许多可能影响到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将《绞肉行动》视为是二战版的《傲慢与偏见》。将自身故事与生活经历带入这位「假飞官」身上,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们的心理层面带来影响,其中在决策上产生的意见冲突、两位男主角跟凯莉麦唐纳饰演女秘书之间的暧昧情欲,以及互相的争风吃醋,也成为《绞肉行动》最主要的看点。
顿时之间,在这场行动已经是个既定历史事实的情况下,他们最终能否成功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就如同那句:「任何故事都有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两个面向,而战争也是。」电影《绞肉行动》既是一场盟军对抗希特勒的战争、也是一场在台面下进行的谍报战,也是一场参与这场行动的主角们各自为自己人生所展开的奋斗。
不管是跟妻子感情出现危机的柯林佛斯、对同袍产生不信任感的马修麦费狄恩,或者是正在寻找自己人生意义的寡妇凯莉麦唐纳,到头来,《绞肉行动》都透过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底下,这群小人物面对意见不受重视、提议多次被上司否决,也依然坚持己见,最终成就这场伟大骗局的过程,给予他们一次重新找回自己人生的机会,为这个世界与自己的往后生活带来重大的影响。(大鱼号:影评Mtalk)
整体而言,《绞肉行动》并不是一部典型的战争片,就如同电影在剧情简介就几乎把整起事件的结果告诉观众,片中并没有太多大型的战争场面,而是以剧情片的叙事方式,聚焦在片中的多位角色身上,不仅人物关系与彼此之间的互动相当有意思,《绞肉行动》以英国海军的情报单位作为背景,里头也包含着许多007的致敬梗,相信都能让观众在欣赏这部电影时获得不少乐趣。文/如履
电影西西里岛绞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