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喜剧电影《美国精神病人》,被影迷奉为经典,却争议不断!

时间:2022-05-01 10:01:24阅读:3376

美国精神病人》是2000年上映,讽刺美国上流社会的黑色喜剧。本片充满80年代的味道。

剧情叙述帕特里克·贝特曼(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是在华尔街工作的上班族,除了平日的工作及跟同事的交际往来外,他私底下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会用具有黑色幽默的手法杀人。

本片的时间点设定在1980年代,男主角和同事是一群外表光鲜亮丽的白领阶级,每日争相比较谁可以在知名餐厅订位、谁的名片印刷精美(有一幕众人拿出各自的名片比较)、坐在知名餐厅谈论世界大事和八卦。

不过这都是表面而已,实际上这是个虚伪至极、人际关系疏离,彼此之间互不关心的世界。例如,有人把男主角当成其他人,男主角则利用这家伙的身份做事和杀人。男主角杀了一个流浪汉,没人在乎流浪汉的死活。

因为本片是黑色喜剧,有些桥段表现得很有黑色幽默的风格:男主角本来拿着机器对准秘书的脑袋,准备射下去,却因为一个电话而停止。男主角原来准备杀一个同事,在掐他的脖子时,同事转头发现他用手对准自己,同事接着亲吻他的手,说早就对男主角有意思了,原来这位同事是同性恋。男主角模仿《德州电锯杀人狂》,拿着电锯,追杀妓女。

至于《美国精神病人》的结局,引起很多讨论,也有不少网友针对贝特曼到底是否杀了人做出猜测。就我观来,我倾向接受他没有杀人这个说法。话说这个说法背后还藏了一层含义,留待本文文末再谈,这边先讲我为什么认为他没有杀人。

《美国精神病人》全片暗示意味浓厚,从开头那像是血珠的餐点酱汁就可以看出本片的调性,迷失在没有温度的世界里,再平凡的事物也能与嗜血的兽性渴望连上关系。

从电影的前半部分不难看出,主角贝特曼是个自我要求甚高,甚至有些自恋的人。但这样的个性却触发了他在外在环境受挫后的连锁反应,引发了他心中的兽性。

我观察出第一个有趣的暗示是他对女调酒师咆哮的画面,镜头转到了镜子,通过镜子让我们看到贝特曼失态的辱骂,但女调酒师却好像什么也没听到的一样,甚至连一点反应都没有。于是,贝特曼崩坏的心理与「他是否真的有咆哮」成了我在理解电影的剧情时的第一个判断标准。

再来,随着故事不断往下发展,贝特曼在心理压力上受到的冲击不断增加,名片制作上的好坏、高级餐厅的订位成功与否、甚至是同事间那有意无意的言语调侃,都让贝特曼的黑暗狂想越来越暴力而变态。

其中,一个有趣的暗示是,他杀人时那极度夸张而不自然的情境,例如他杀艾伦时,手持斧头身穿雨衣,地板上还铺好了报纸以防血洒在高级的地板上。而当他把尸体拖出大厅时,地板上很明显渗出了一条血渍,管理员又怎么会视若无睹?

更不用提经典的持锯追杀妓女,全身LUO体手持电锯脚上还穿了一双球鞋,满满的鲜血喷洒在公寓之中,说完全没有人注意到也太过夸张,再者,就算贝特曼清理现场等级再怎么专业,毕竟还是不太可能将现场复原得天衣无缝。

故,虽然以上问题可能只是影片本身风格所致,但我还是比较愿意去推论贝特曼本身并没有杀人。但导演却也留下了几处不自然的缺口,如房东看到贝特曼时那种不自然的神情,虽可解释为想赶走陌生人,但说是另有隐情又有何不可?再来导演也一再强调都市中人与人的疏离感,这也让片尾那句:「我和艾伦最近才吃过饭。」变得不甚可靠。

就这样,我们始终不知道他有没有杀人,确定与不确定之间,一个暧昧不明的问号,就有如他那再也无法聚焦的眼神一般,看似散乱却也凌人。

是与非找不到定论,杀人与否再没人在乎,影片结束那刻,我与贝特曼的眼神一样空洞,直到字幕升起,我的情绪才忍不住爆发。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我今天想反过来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不是吗?

欧美明星黑色喜剧美国精神病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