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萨利机长站在你的面前,你可以握着他的手说:
幸好你没有按照地面指示迫降,即使在不排除人性因素的前提下,那也要训练17次才能成功,更何况,抽离人性因素后,都会机毁人亡。你在那208秒创造了奇迹!你的判断比仪器还要精准!
你的马屁可以拍得细致具体。
但是看完《中国机长》,你也许只能对刘长健机长说出一句:辛苦了。
我比较的不是这两位现实中的机长,是这两部电影中的机长。
我也看到一些懂航空知识的朋友分析,据说刘长健机长的难度要比萨利机长的难度更大,但是很显然电影给我们展现的都是很表面的内容。
所以我认为《萨利机长》最大的优点在于:电影创作者不厌其烦地、深入浅出给我们讲解了这位机长的牛逼之处,而不只是创造了一个符号化的英雄。
但是《中国机长》在技术方面的呈现感觉是照搬了一本《飞行手册》。
如果《中国机长》改名叫《四川航空3U8633事件》或者《四川航空宣传片》,那会更恰当一些,毕竟它事无巨细地展现了这趟旅程中机组人员的早餐、对乘客无微不至的服务、起飞前一系列日常而严谨的工作……
至于机长,早已被淹没在这一系列杂乱无章的叙事中。
但电影创作者不可能放弃“中国”这两个字。
如果这个电影7分,电影本身5分,这俩字儿占2分。
我看《中国机长》时也哭,但不是被戳中的那种哭,是情感被绑架的那种哭。
当你看到一机人劫后余生,幸存下来,很难不为这群人庆幸而哭出声来。
但这不是电影艺术的成功,不是来自共鸣的力量,而是这个事件本身的传奇性质,给人带来的感动。都不用看电影,看新闻就觉得很感动了。
就跟看《战狼2》时吴京举着国旗的那种哭一样,虽然你也觉得感人,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空落落的。
直到我看《卢旺达饭店》里边,一名要公布卢旺达屠杀事件的记者说:“我想如果人们看到这段录像(大屠杀录像),他们只会说:“哦,上帝,这真是太恐怖了”,然后继续他们的晚餐”,我终于明白这种失落来自于何处。
有些电影关心的是不分种族、不分国籍、不分角色的人类,有些电影只是把战争和灾难当成了表演的舞台。
当《萨利机长》中的萨利噩梦连连的时候,当他为自己的调查结果担忧,而在街上跑步走神的时候,当他担心自己的飞行生涯就此结束,还可能没有退休金的时候,当他接受采访全身冒汗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他确实“不像英雄,只是个恪尽职守的凡人。”
他在打车的时候被司机赞美,住酒店的时候被服务员熊抱,去酒吧的时候酒吧老板特意为他调制了一种酒——他是所有人眼中的英雄!
只有他的妻子说:我现在才意识到,飞机上有155人,而你也是其中之一。
而当听证会上的真人飞行模拟扣除掉35秒人类反应的时间,模拟结果发生转折的时候,遗失的飞机部件被找到,证明萨利机长的判断没有失误的时候,听证会委员说“是航机通报系统数据错误”的时候,我们又能感受到,他虽然不是神,但他恪尽职守、经验丰富,所以能在危急时刻展现出神一般的操作。
简单来说《萨利机长》有信息增量,有价值观增量,而《中国机长》跟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差不太多,缺乏一部电影应有的承载。
《中国机长》塑造了一个英雄,却不关心英雄。既不关心他牛逼在哪里,也不关心他作为意外事件的亲历者,心中真实的感受。
如果能放下这种自恋的叙事结构,那7分就实至名归了。
中国机长萨利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