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香港四大天王。
崛起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
封王的成因,来自四人在香港乐坛几乎不分轩轾的影响力。
人手皆持单碟销量破四白金的成绩。
将同期其他歌手远远抛下。
从个人风格而论。
张学友是典型的传统实力派唱将。
郭富城外形和舞步皆堪无双,更领先一步红遍亚洲。
刘德华是唯一歌影均衡的大明星。
黎明以深情和传统港风为依凭。
而当这种各擅胜场,被巧妙定义为隐含“组合”意味的“四大天王”。
其威力就被放大至不可思议。
尤其各自拥趸无数。
从年代情况分析。
天王拥趸的年龄构成应以七零后和八零后为主体,也兼及部分六零后、九零后甚或有零零后。
所以占比极大的活跃群体,大多数都已经年过不惑。
但那场从九十年代就开始的“战争”。
却依旧没有停歇。
甚至因为网络年代的便捷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话题其实不外乎专业、商业乃及颜值等外延概念。
比如有张学友拥趸如是说,除了张学友,其他三王不配谈唱功。
有刘德华拥趸言,除了刘德华,其他三王没人气也没票房。
再者黎明拥趸会讲,黎天王只是淡泊名利,不然哪里“轮得到”郭天王后期称雄。
也有部分郭富城拥趸据理力争。
这种言论上的争执。
或是另一种形式的“人老心不老”。
其实也是“四大天王”实力与影响力超群的一种象征。
毕竟他们已经跨越了三十年时光。
话题还能不糊。
就足堪明证。
而从理性的层面来讲。
无论是专业的讨论,还是商业价值的求证,甚至是五官颜值的对比,其实都全无问题。
作为一个资深且惯见四大天王年代争端的人。
各种言论早已烂熟于胸。
比如张学友拥趸张口就是,唱功第一、演技第一;刘德华拥趸必谈四大之首、传唱度、台湾唱片销量和累积票房成绩;黎明拥趸热衷最帅天王、慈善天王和广告天王;郭富城拥趸则显得内向许多,常见的是一个无可辩驳的“舞台之王”。
但实际上“有问题”的是这些问题吗?
并不是。
任何话题,皆可论证。
此前连续写下过三篇文字。一篇是《港娱:偶像传奇,刘德华与“天王首座”》,第二篇是《港娱:一唱三十七年,张学友可堪“领衔”王座?》,第三篇名为《港娱:被低估的天王,郭富城与另一维度的“天王之首”》。将各人的特点和优胜之处进行了一个大致的剖析。
纯观察和思考结果,不打算说服任何人。
但起码来讲,是基于事实基础上的延展结论。
有人曾留言说,能不能试着再续写一篇基于黎明视角的文章?
这个问题可以斟酌。
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鲜少见到有理性探讨的情况出现。
而大多数言论是怎样的?
简单点形容,不懂思考、用喜好替代标准和胡搅蛮缠。
在此不做罗列,因为列出来必然被判定为负面言论,也毫无意义。
但一个绝大多数人“年过四十”的群体。
有这样一部分人,完全没有任何逻辑和理性可言,整天热衷于“打嘴仗”。
甚至可称“无所不用其极”。
小号流、卧底和无间道,种种行事不一而足。
可称“废物中年”。
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现实。
与智者交谈,与勇者为伍。
才是正道。
在此重申,文字的意义,在于思考与表达。
四大天王的议题还将继续。
欢迎任何理性的四大拥趸,也欢迎任何异议。
以理性为基,万事皆可明辨。
但请拒绝“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