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爆焦点》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2001年,一群波士顿环球报的记者开始调查天主教神父性侵的案件,并发现此案的规模比原先想象的还大上许多,这篇报导于2002年发表之后,更对全美国甚至全球天主教会都带来震撼影响。
《惊爆焦点》看似四平八稳,整部片按部就班、抽丝剥茧,但有很多引人入胜的细节与思考方向。而且正片结束后,跑出的一串城市名单,会令人一方面庆幸真相被揭发,另一方面又极为愤怒──天主教会隐匿真相的理由令人不可置信,没想到他们只为了自己的权威性与利益,竟然可以伤害那么多无辜,还长期包庇纵容神职罪犯。
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片中主张将一宗神父性侵多位孩童的案件,交由波士顿环球报“聚光灯”团队继续深入调查的,是一位外来的新主编马蒂·巴伦波士顿的人口组成有很大部分是天主教徒,对棒球着迷,重视家庭。而男爵是个犹太人,对棒球毫无兴趣,单身,也就是说他完全是个外人。在地人或许潜意识中早已习惯性地不去探究天主教会里的问题,但对外来者而言,看见问题并不那么难,追究下去也较无情感包袱。所以整件骇人听闻的案件,最终是靠着不少外地人的努力,也就不令人意外了。片中有一角色说:“如果需要一个村庄来抚养一个孩子,那么需要一个村庄来虐待一个孩子。”自己人看自己家的问题,的确不容易,而太保守封闭的社会,由于缺乏检讨力量与改变的勇气,即使表面上和谐平静,背后却可能藏污纳垢。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渐渐发现,受害者的痛苦不仅来自性侵本身,还来自被孤立:伤害他的神父,受父母村里敬畏,位高权重,自己只能孤军奋战或是暗自疗伤。片中有一幕,一群孩子唱着“寂静之夜”这首歌虽耳熟能详,但在此刻出现却让人对歌词有了不同的看法,那些孩子们是否有无数沉默的、痛苦的夜晚?他们无人可诉说,无人愿意处理他们的问题,因为在一整个和谐社会的共犯结构下,他们注定被牺牲。
在记者调查几乎到了尾声,准备公开的时候,美国却发生了911事件,这时要让本调查见光,压力变得更庞大,因为天主教是波士顿人的精神支柱,关于教会的黑暗真相,很可能对后911的社会带来极大打击,心灵顿失依靠。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若为了让整个天主教社会保有平静,而压下新闻、或是在更久以后发表,只会让更多孩童陷入悲惨一生。后面这一点,是需要摆脱情感上因素,不再当局者迷,才能看见的。二、调查性新闻报导的重要 《惊爆焦点》的核心是记者们抽丝剥茧调查真相的过程,而不是记者们的英雄行为──他们不是英雄,只是很专业、很负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罢了,而当一个社会可以让专业记者拥有好好工作的空间,整个社会都能受益。看完整部片最令人感慨的,是想到现在还有多少媒体能养像“聚光灯”这样的团队,给他们时间与空间去挖掘真正的大新闻,而记者们也还能领到像样的薪水。 进入网络时代后,点击率是一切,记者花两小时上视频网站找到一则好笑影片来报导,获得的点击率很可能比他花三个月研究的严肃议题报导还高,在这种情形下实在也很难将问题归咎于某特定方。
只能说,在可见的未来,不太可能有平面媒体像片中这般让一小群记者在每一则报导主题花上数月甚至一年来调查、研究,而这是整个社会的损失。 在“点击诱饵”是一切的时代,《惊爆焦点》提醒大家,一个民主、道德的社会,多么需要独立、认真、敬业的新闻业。而好新闻需要很多时间与资源,关于这一点,导演不用什么热血澎湃的演说讲给观众听,而是把那些繁琐的过程与工作内容演给观众看,这样的说服力更强,留下的印象更深。
三、团队合作 《惊爆焦点》很有意思的一点,是还可以看到不同性格与强项的伙伴如何互补合作,达成目标。“聚光灯”团队的主管罗宾逊有人脉与各种沟通协调管道,菲弗很有同理心与倾听能力可以让受访者吐露心声,雷森德斯则有用不完的精力与紧咬不放的决心。他们依照能力分工,合作无间,挖出埋藏多年的离谱真相,也保护了很多潜在受害者。
《惊爆焦点》步调掌握佳,即使有超过两小时的片长、内容大部分为静态对话或翻查资料,依然不会让人感到无趣或冷场。片中一些蒙太奇手法,不是为了快速交代剧情,而是用来提升紧张感。本片非常强调整体真实感,呈现扎实的新闻工作,连主要角色们的穿着都很普通自然。编剧下足工夫,重新拼凑出当年相关人士如何费尽心力一层层挖出大新闻,但也不流于造神,在片中点出报社早在多年前就掌握足够证据可以继续研究,却无人用心追踪。
影视解说惊爆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