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狂公路》影评:将邦妮与克莱德去偶像化

时间:2022-05-09 02:07:26阅读:3415
《缉狂公路》几乎不给邦妮与克莱德任何镜头,而是由前德州骑警弗兰克·哈默的角度来叙说。1934年,邦妮与克莱德已经犯下无数罪行,执法单位却一直抓不到人,无奈之余,先前解散骑警队的德州州长米里亚姆,勉强答应属下让前德州骑警哈默重披战袍,挂名在公路巡逻队之下,负责抓到那对鸳鸯大盗。哈默找来过去同为骑警的曼尼·高尔特一同执行任务。

哈默是德州骑警传奇人物,从骑警工作退下来后,由于老婆家境富裕,过着舒适的生活。他接受这危险工作的原因,不是缺钱、也不是因为他多喜欢政府,而是看到许多执法人员被邦妮与克莱德杀害、民众竟然还在崇拜这样无法无天的大盗,认为一定要赶快结束这荒唐闹剧。至于无业的高尔特,导演利用他待在家中短短几个镜头,交代到他对同住的女儿来讲已经是个负担,这时能与老伙伴合作最后一件案子,应该是不错的转换。

哈默与高尔特得与时间赛跑,每晚一步,就有更多执法人员受害,而其他执法单位也有自己的盘算,想抢功、排挤哈默,不愿意分享资源与信息。民众们也不帮忙,那是大萧条时期,大家对银行恨得牙痒痒,认为抢银行的邦妮与克莱德帮他们出了口气。因此哈默与高尔特踏上的,是极为孤独的缉凶之路,几乎只能靠自己的经验与直觉,推敲目标的行踪。

《缉狂公路》非常适合搭配《俩没有明天》观赏。《缉狂公路》没有拍得如《我俩没有明天》那样经典,但《我俩没有明天》对弗兰克·哈默的描述很不公允、严重伤害哈默的形象,片中一段邦妮与克莱德抓到哈默还羞辱拍照再放走他的段落,也没真正发生过,当时电影公司华纳还因此被哈默家人告上法庭,后来家属拿到和解金。

《缉狂公路》刻意不给邦妮与克莱德镜头,只有在电影最后才让他们露脸一下,其他时候都只有下半身、脚步、背影、远镜头等等,而且呈现的形象可不是什么现代罗宾汉,而是反社会型人格者。其他时候,《缉狂公路》拍的全是哈默与高尔特。在历史上,高尔特是到后期才加入哈默,本片让他一开始就跟着,应该是想避免沉闷。

比较可惜的是,哈默即使有高尔特搭档,两人仍是这段鸳鸯大盗的故事中比较无趣的角色,《缉狂公路》又有漫长的等待过程,总片长还超过两小时,恐怕不是所有观众都能接受。它比较吸引人的点,是摄影、极为考究的场景设计与服装设计、以及两位主角搭配起来的魅力,但剧本是比较单薄的。

为了充实内容,编剧试着加入几个特殊的切入角度,例如哈默与克莱德父亲的对话,给了这位罪犯的无奈家人一些声音与观点,提醒观众这一切对家人们也是折磨;高尔特搜查时翻到邦妮的服装,意识到邦妮身形多么娇小,明白他将得杀死一个如此年轻又瘦小的女孩,一时失了神;高尔特对其他警员叙述哈默的往日故事,提到执法人员的无奈,如果让嫌犯有留下活口、接受审判的机会,对方可能抓住空档反击造成警员死伤,但直接出其不意杀光嫌犯又有道德上的问题。

这些铺陈都替最后的枪击场景增加情绪厚度,尤其剧本安排哈默要求其他警员继续埋伏,他冒险只身走出,站在邦妮与克莱德前面要他们把手举高,等到对方疑似准备拔枪才开枪反击,这种我这回就算赔上性命也要把事做对的精神,确实将《我俩没有明天》里头哈默与这对鸳鸯大盗的交手过程、以及《我》片结尾毫无警告的突袭射杀,做了最关键的翻转。

《缉狂公路》也将邦妮与克莱德死后,民众争相抢他们尸身上的东西当纪念品的恶行恶状拍了出来,强调民众的疯狂与痴愚。这些事情确实发生过,但《我俩没有明天》没有拍,将结尾留在两人充满遗憾与诗意的死亡上头,而《缉狂公路》不仅不给这对鸳鸯大盗如此华丽又凄美的谢幕机会,还要把没人性的媒体与民众批评一番。

不过上述对剧本做的努力,还是流于稀少及表面,只算是点缀,难以支撑两个多小时的片长。其实有些内容可以再多做挖掘的,例如本片点到两位退休骑警对于办案的新科技一窍不通,但没花时间把那样的时代改变捕捉出来,只用三言两语带过。那个时间点,大约是旧有的边界正义、牛仔般的骑警等等,开始转型成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带领的、使用窃听器或指纹鉴识等等的时代,若把这点搬进来讨论,或许会更有内涵。

大盗影评缉狂公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