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不同时代的三个女人,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达洛维太太”一书的作者,劳拉是“达洛维太太”的读者,而克拉丽莎过的日子则很像书中的达洛维太太为了照顾朋友而忽视自己的人生。时时刻刻的主题是一种孤独与绝望,一种“安静的绝望”一种被生活囚禁的痛苦与逃脱的欲望,一种时间就在生活细碎点滴中一去不返的遗憾与压迫感。剧中主角的孤独不是没有人陪的孤独,而是没有人懂得孤独。快乐只是一种偶然,当它开始消失,日子就只剩等待时间的推移。很完美的安排,很完美的剧本,很沉重但很棒的电影,这都要归功于导演斯蒂芬·达尔德利:编剧大卫·海尔以及非常杰出的演员群,包括三位女主角。
另外,导演与编剧都是很英国的英国人,也让全片的细腻程度更为惊艳吧。偏意识流的原著小说原本就很难改编成电影形式,一处理不好就可能变得杂乱无章、或是旁白令人厌烦,尤其原著由三个女人的故事贯穿一气更是极大的挑战,但是编剧大卫·海尔与导演史蒂芬·戴德利却成功地塑造流畅的对话与口白,使整部电影不至于艰涩难以理解,并且拿捏得很恰巧而不流于做作。三段故事的连接、场景先后顺序地安排,再再显示导演功力深厚。
甚至,这部片最动人之处甚至并非对白,而是没说出的那一部分。电影一开始,是从1941年吴尔芙的自杀起头。她身上装着沉重石头,一步步往河中间走下去,妮可基嫚脸上的坚毅决心与片中贯穿前后的抑郁,让我在这幕之后再也无法将目光移开荧幕。吴尔芙知道再活下去,不仅自己痛苦,爱她的老公也痛苦。之后,时时刻刻以三个女人的某一天,呈现生活的沉重,甚至是关于那样的生活值不值得继续下去的思考。
吴尔芙是以溺水结束生命,但在她真正溺水之前,她的生活早已如溺水一般无法呼吸、没有生气,有一天她老公问她,为何要杀掉她小说中的角色,伍尔芙回答:“必须有人死,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珍惜生命。”而另外两个女主角的生活也类似那种溺水的感觉,要挣脱只有两条路,一是想办法改变现状,另一则是结束自己生命。有些人也许会觉得片中的吴尔芙与劳拉莫名其妙,明明有爱她们的好老公为何还会如此忧郁。
我倒觉得很好理解,有些人的伴侣人很好,但是他们不了解你,久了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想法与个性智能卡在自己的脑袋里,对方久而久之会不能理解你到底有甚么问题,但你说出之后,对方又不能理解那怎会是问题,对方只认为,他的方式与建议对你好。再久一点你就会把自己关起来了。
另外,这部片也让人思考更多存在的意义。有时候,即使是爱我们的人也无法提供我们活下去的理由。吴尔芙有爱她但不了解她的老公,但她知道自己的存在拖累了自己与他人;理查德有非常关心他的前女友克拉丽莎但已是艾滋病患者的他,活着只是试着把时间捱过罢了,意义已经不大;而克拉丽莎把整个人生重心都放在照顾理查德身上,那理查德自杀后她该怎么办?除非她能从自己的内在找到生存下去的理由,否则她的人生也不过只是“面对时间”人终究不能为别人而活,每个人最终都是孤寂的,必须靠自己来让存在值得。基本上时时刻刻是许多细碎事物组合而成,只是三个女人各自生活中的某一天。
但人生不就是由这些细碎事物组成的?随着年岁渐增,对琐事的感受会变得很敏锐,一把花束,一个眼神,你爱的人出现的某种老态或病征,多的一撮白发,一声疲累地叹气,一个小习惯的改变,就是这些小事情,这些分分秒秒,谕示或改变了未来。如果你的人生中经历过一些心灵折磨,时时刻刻肯定让你感触良多。
欧美明星影视解说溺水理查德时时刻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