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中戏毕业,我斗胆用刘烨拉踩下易烊千玺

时间:2022-05-24 02:04:18阅读:4583

前两天刷到一条热搜,心中颇有感慨。

#中戏2018级表演系今日毕业答辩#

感慨的,一是这些新人们居然已经到了出师的时候。

但另一方面,我不免也略显刻薄地想,他们,真的到出师的时候了吗?

说实话,除了易烊千玺有几部拿得出手的作品,其他几位戏龄不短的同学,多少还是有些尴尬。

这倒让我想起再前一阵热搜上的热饽饽:中戏96班。

这个班的学生,如今看来就是个大型神仙打架现场:章子怡、秦海璐、刘烨、秦昊、梅婷、胡静、曾黎、袁泉……

每一个拉出来,都是值得专门写文介绍的人物。

然而比起粉丝欢天喜地发大字报的后生,星光熠熠的他们却因为“厌学”翻红了。

由此,也引发了网友对他们的一轮考古热。

连学都上不下去的他们,是如何变成传奇的96班的呢?

他们的星光,当然有时代的垂青,个人的努力。

但若翻开这星光的背面,却发现造就这辉煌星光的,没有什么高不可攀的技巧,也没有如今流量时代的走红套路。

能在演艺圈闯出一片星路的他们,靠的不过是一种再简单不过的信念。

一种对成为一名“好”演员的追求。

这个答案听起来一点也不新鲜,甚至略显俗套。

但,细看下来你会发现, 昨日时代的俗套,早已变成今天的奢侈。

96班的“退学门”在如今看来完全是笑谈,但如果时间往前倒几十年,你会发现,他们的焦虑都是真的。

焦虑啥?

当年中戏的严苛程度真不是闹着玩的。

都不说别的,先谈怎么考进来。

96级中戏表演系学生,是常莉老师在全国近万名考生里千挑万选,通过三试才筛出来的。

留下区区20人。

但这段大浪淘沙时的初选也才只是开始。

这帮幸运儿们不会想到的是,读中戏的压力能有多恐怖。

第一关,大一的所谓“甄别”——20名考生再度回炉,再淘汰一波不适应、不适合学表演的学生,交不上来作业,或者作业不合格的,直接就是开除。

但一群刚入学的雏儿哪来的本事排作品啊?

年少的章娘娘一度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做梦上。

在这种高压下,96班除了玩命也没别的法子了。

排练场得起大早来抢,为了占位连饭都得当场解决。

因为排练场不允许过夜,还得和值班室工作人员斗智斗勇,半夜趁没人点着蜡烛继续排。

但辛苦还是其次。

对于这群生瓜蛋子来说,无法在这种毫无目的机械重复中摸到表演的门道,找不到“开窍”的法门,其实才是最磨人的。

当年的他们,有一个算一个,通通被这种愁烦和痛苦笼罩。

被公认专业最好的袁泉当时压力大到,经常要跑到安定桥上大喊来发泄。

优等生尚且如此,当年在96班吊车尾的刘烨和章子怡就更惨了。

学舞蹈出身的章子怡,一开始对表演毫无概念。

按常莉话说:原先跳舞时什么都不用想,用肢体表达情感,现在得说话了。

换句话说,她曾经习惯的表达方式现在全不好使了,都得重新学。

而成绩不好还社恐的刘烨就更难受了。

因为性子闷,班里没人愿意跟他一块搭戏,他更不愿意找人搭戏。

压力大时,只能半夜下着大雪一个人跑什刹海去哭。

好在,这两个困难户还能彼此照应。

虽然也只是换一种方式没辙——大一最后的汇报作业,这俩大仙在deadline还没交出作业。

实在没有办法,凑钱请了一个大四的师哥吃了一顿饭,人家肯帮忙才排出来的。

费尽力气,这俩人也总算是没被开除。

但回过头来,这段学习生涯依旧是96班们最难忘的日子。

比如秦海璐,回忆同学们熬夜排作业的场景时,她用了“可爱”二字。

那些笨拙的、无助的、茫然的过往,是难以略过的成长体验。

我觉得最难忘的是

大家一起熬夜在排练场

然后各种因为排练不出小品

各种苦恼的

那种丑态 愁态 窘态

我觉得真的太可爱了

且,虽然当年被折磨得自信心全无。

但这种不自信,恰恰也在他们内心激发出了一种想要变得更“好”的念头。

正如刘烨所说的:

中戏真的是培养学生啊

我跟你讲

我特别怀念那个时候

那会就是对表演的热爱

跟要表演的这个学习的劲头啊

特别好 特别残酷

那个时候,在班里谁的表演成绩好,就像天一样。

无疑,96班如今的优异,完全是这么磨出来的。

“退学”笑话让人莞尔,不过这背后的好演员成长史,其实才是最让人着迷的。

96班之所以传奇,是因为他们是最经常和“好演员”三个字挂钩的。

而他们的“好”在学生阶段的表现,就是他们始终有向表演艺术靠近的驱力。

培养出这种意识,得归功于他们的班主任,常莉。

首先,进入星光熠熠的中戏,面临的第一大心理关卡就是虚荣。

比如当年的章子怡,读书时就一度非常羡慕辍学的梅婷和可以张国荣合作,戴CK墨镜。

刘烨对当演员的好处也门儿清:

一年级可以买个BP机

二年级可以买个手机

三年级可以买台车

四年级可以自己买套房

考这个专业,说没有名利上的欲望,又有谁信呢。

但在校学习的那几年,常莉教会这群人的,是要把眼界和格局打开。

别急着挣钱,先学会走路。

要知道,哪怕再自卑,在90年代中戏学生也是完全不缺市场的。

拍广告,拍画报,拍电影,拍电视剧……总有找上门的钱赚。

但常莉的手指缝窄得很——如果不是好的本子好的导演,绝对不会放人。

你要接本子 剧本好 导演好

组好 这组特别好

你有收获再回来

你就不当明星 也很有收获

不然的话你自己能栽在那

导演什么程度才算“好”?

对标的是谢晋、陈凯歌、张艺谋、斯皮尔伯格。

常莉有个理论,后来也变成了96班的集体意识:不ok的片约=浪费生命。

当年中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大一大二的娃儿是不能出去接任何拍摄的,只有到大三大四才能去试试水。

按常莉的说法,不让拍戏是因为“风险”太大——在那时候,拍一部戏足够让一个人走红了。

你会说不对啊,这不该是好事吗?“出名要趁早”应该是什么时候都不会出错的金规玉律吧,更何况如果读中戏就是为了当明星,早点实现岂不痛快?

但这恰恰从侧面解释了96班的特别之处——他们接受的教育从来不是结果论的,而是过程论的。

更明白地讲,在90年代的中戏,即便你提前跃升成了“演员”也不算数的,非得在四年里真学到本事,你才算有毕业的资格。

而再说这“本事”,它也不光就指演技。

要知道,一种知识但凡被冠上“技”这种称呼,免不了就是会显得比较表面功夫。

换言之,它是可以被磨出来、练出来的。

而哪怕只是一个穷大学生,若搭上了老谋子这样的导演,日后会缺机会磨炼吗?

因此,演技的身法还不是最关键的。

真正需要传授的要紧心法,用常莉的话讲,是在“艺术上”的。

我将之提炼为“审美”二字。

章子怡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惊艳亮相。

刘烨在《那人那山那狗》里让人过目难忘的一瞥。

其实不同学年差的不止是一学期半学期的专业课,或者多几次的小品排练。

而是一种意识——等待好作品的耐心,对艺术的感受力,以及对表演的敬畏心。

自认没什么禀赋的刘烨,后来感慨大三大四才是他开悟的时候。

而章子怡在拍完《我的父亲母亲》后也并没有飘,而是回到了校园,继续韬光养晦地继续学业。

甚至还在为毕业后能不能分到个好单位发愁。

但几年间养出的韧劲没有辜负她——不久后,她便得到了另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的重量比起招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

等待实际上是中戏教给96班最重要的一课。

要耐得住性子等羽翼渐丰,等审美成型,等机会来临。

且坐过几年板凳的人,往往也更懂得如何把路走得更远更长。

当年成名后的章子怡仍然会全身心投入地排演小品,一次表演时被玻璃扎破手,她按着动脉愣是等演完了才就医。

而这种疯批精神,恰恰就是成就这个初见不惹眼的女孩的根本原因。

又如秦海璐。

如今无论活跃在哪个舞台,仍旧习惯于百分之百地在付出自己。

她的信念是:3天磨的剑和30天磨的剑还是会有差别的。

至于96班里最低调又在国际影坛最出风头的秦昊。

常莉老师的教诲仍然刻在他作为一个演员的骨子里。

常莉有段话说得非常精要——当明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在于内化的素质和底蕴。

如果96班真有什么特别之处,那或许就在于他们从来着重学的就是内功。

但比起复习96班的传说,我们更关心的问题或许会是——为什么他们只能变成“传说”?

这种气象是再无法复制和重现了吗?

我不敢下断言,但也很难抱有多乐观的态度。

至于原因,也是听得人耳朵生茧的老论调了:环境。

如今的整个娱乐圈大环境较之90年代早已发生天翻地覆式的变化,中戏的整个教育资源或许没变(可能还更好了),但局中人的心思都已经渐渐不一样了。

肉眼可见的是,如今艺考已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架势。

但在彼时的中戏,选拔学生的标准其实也并没有多宽松。

就说常莉的“八大金钗”,若非在艺考里展现了足够的潜力也绝不可能入选。

章子怡艺考时表演的是一段表现劳动妇女的朝鲜舞。

而这段舞蹈打动常莉的点在于,当时如此瘦小的章子怡居然能表现出如此大的能量。

到现在看,不惹眼外表下强大的野心、劲头,不正是章子怡在内娱难以取代的关键特质吗?

还有秦海璐。

当年她报考中戏的理由,在如今看来是能被一些网友破防大骂“婚驴”的程度——为了拿个大学文凭嫁得更好。

但来意奇葩,却不影响她依旧是难得一见的好苗子。

工旦角出身的秦海璐一段京剧就让常莉无比惊艳——居然有学生能这般娴熟地在大青衣和刀马旦间无缝切换。

放到现在看,这暗含的就是一个演员对角色的适应性和掌控力。

更别说被北电96班和中戏96班抢着要的袁泉。

当年她表现好到什么程度?

常莉为了抢到她给她父母手写了整整六页纸的陈情书。

但即便是这样好的资质,进入中戏也只是起点,而绝非顶点——入学就该是传奇的袁泉在入学后最大的感受,是“天空都是灰的”。

因为,在中戏的自己实在是太普通了。

前文飘聊到96班的恐惧。

说到底,这种恐惧是一种夹杂着茫然、自卑与敬畏的复杂情绪。

但也恰恰是恐惧,给了他们去进步、成长的推力。

但如今是什么状况呢。

艺考依旧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比起一场选拔演艺圈新生军的考试,它逐渐更近似于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仪式。

不信看前阵子艺考放榜时的粉圈宣传大战吧。

也不管文化分能不能过,过了四年大学能不能毕业,毕业了能不能走得顺,总之过了艺考,就已经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成绩。

而参加艺考的人,又有多少还留着那种恐惧?

更多怕的,应该是再来一次文化分不及格的打脸笑话吧。

这听来戏谑,但细品下来,我其实也很无奈。

丢失恐惧,几乎已经成了整个内娱的弊病。

如今中戏北电的录取名单里充斥着太多年少成名的明星,他们没有负担,也不会有太多焦虑。

而对于其他的一些人,脸便是未来进入演艺圈最好的入场券了。

不怕说点得罪人的话:这一届中戏北电的新生演员,真的禁得起检验吗?

前阵子引发群嘲的王俊凯,在新剧里木到连基本的眼神情绪都给不到位。

翻身困难户吴磊自不必说。

有谁还记得他当年那条被北电图书馆催还书的热搜吗?

当无数网友纷纷转发并配文“我本人”时,我只觉得蹊跷——普通大学生也就算了,挤入北电区区十数人表演系的,至于两年里连本表演教材都读不完吗?

再说大众印象分比较高的。

易烊千玺,国内最重要的奖项已经提了个遍,在新生军里算得上出类拔萃。

但表演学到大四,台词基本功依旧存在口齿不清的毛病。

刘昊然,当了这么些年的电影咖依旧在吃少年感的老本。

至于风很大的《平原上的火焰》能不能成为一场翻身仗,我想连他自己可能都没底。

我倒不是想拉出刘烨、秦昊这种级别的演员拉踩新生代。

只是,如今不少演员的确没有了当年96班所带有的特质——或者说他们都多了一种特质:太自信了。

就像我此前写过的,内娱明星热衷的“自我捧场”行为。

甭管演成什么样,他们永远觉得自己是对得起科班出身的。

那么,我们如今对96班如此津津乐道,真的是在怀念这代演员吗?

应该说,我们怀念的是一种氛围。

它催生好的教育,好的意识,好的审美,好的演员。

甚至,是一种好的羞耻心。

而现在这种氛围,在内娱的空气里已经淡到闻不见了。

其实每个时代都不会缺乏有天赋的演员,有资质的人才。

但土壤不一样了,结出的果实,当然也很难甘甜如旧。

我们的怀念不在于回不去了,而在于无法复制了。

易烊千玺章子怡中央戏剧学院刘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