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的乐趣一个是看景,另一个乐趣是爬山路上遇到事情,这林子大了,啥事情都有。
话说这一天, 我再次带着老伙伴爬沣峪里的观音山,去年下着雨我想去看云海,没有想到上面是大白板,别说云海,连个山景都没看到。
车停到观坪寺村委会(这个村可以导航)想着没有人收钱,结果还是童叟无欺地被一个老太太收了10元,村委会也是她家的地盘。
山门今天我们出发得有些晚,11点钟从法华讲堂前的小路拐上去,这一路就到了东方茅棚,还是没有人住,看着比去年更加的荒凉了。
过了这个“明月常来,清风自扫”的大门,莲花洞就到了,看得出来,这里好像重新漆过,只是鹊桥两边牛郎织女的红线断了。
三圣寺上了台阶就是三圣寺,算算时间用了半个小时,肚子都饿了,同伴看人家吃饭,问多少钱。瘦瘦的男主事的(下文用老王化名称呼)说不要钱,随便吃。
看我们着急上山,老王把才端上手的一碗面直接递给老伙伴,“你先吃,我重新下!”老伙伴也不客气,端起碗就吃。
这一问,原来我上次在这里遇到的是老王的媳妇,那段时间他媳妇儿看庙。今年他继续整修庙里,10个大殿要重新漆一下。我到后面的大殿拜拜,果然看到搭着架子,工程量还不小。
有人说三圣寺供奉着儒、道、释三教的圣人,儒圣孔子、道圣老子、智圣六祖惠能,还有人说供奉着西方三圣,我在里面转了一圈也没有看出个所以然。
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里的观景亭,上次什么景都看不到,现在四面风光一览无余,坐着这里吃酒煮茗,应该是人生一大快事。
不过我们前面的路还长着呢,等面吃完就出发了。
从山下到岱顶一直有两条路,一条是人走的道,一条是马道;人走的是石头路,马走的是土道。
理论上都能走,但是土道绕远,也没有什么景色。所以一路上如果遇到岔路,就选择走石头路就行了。
东景池过了这个铁桥,1点钟我们到达东景池,算算我们才走了6千步,基本上已经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
观音山岱顶四周有东西南北四个景池,我查资料也没有看到这四个寺庙有什么讲究,唯一知道的就是这个东景池有泉水,再往上走,水源就少了。估计这个都是为朝山上香的人,中途提供休息的地方。
我上次遇到的住山人老张(化名)还在,看起来气色没有去年好,按他的说法是害了一场大病,差点死了。
接着前行,不长时间就走到这个分岔口,遇到了两个小孩,他们找不到爸爸了。这就是现实版的“爸爸去哪儿了”。
小孩子都是八九岁的样子,他们一路是跟着4个大人的,走着走着就找不到大人了。问我们有没有遇到,我们倒是遇到好几拨游客,但是好像没有遇到他们所说的四个人。
从这里左手直接上南雅寺,坡陡路短些,都是土路;右手上岱顶,稍长一些,多是石头路。其实上面两条路都通着,过了南雅寺几百米就和到岱顶的路重合。
我们不知道他们的爸爸是走哪一边的,在山里行走不敢承担他人的责任。
好在有电话(这一路很多地方电信有信号),可是他们的爸爸也说不清自己到底在哪里,过没有过这个岔路。
我猜他们如果第一次来,肯定是走箭头所示,直接往南雅寺方向了。但是我也不敢肯定,旁边一起走的游客就建议孩子往南雅寺方向走,不要着急,因为他们的爸爸就下来找他们了。
这个故事有后续,大家往下看就知道了。
我们右手走,这边的景色好一些,透过蓊蓊郁郁的树木,间或还能看到远处的山景。
水帘洞前面有个废弃的茅棚,这里就是水帘洞。去年看到房子旁边的三个白碗还是依旧,不过山崖下的龙王又重新彩绘过了,都穿上了新衣服。
我们从茅棚旁边的小路接着前行,在累得实在不行的时候,终于走到了南雅寺和岱顶的岔路口,左拐几百米就是南雅寺,这是我们计划下山的路;右拐通行岱顶。
这是通向南雅寺的山门
顺着这条路到岱顶
弥勒台走上百十米就到了一个垭口,这是一个十字路口,直行前往西景池(前往鹤场九龙潭方向),左拐是孤魂台(祭骨灰野鬼的地方,我上次走错了路到了这里。据三圣寺的老王说,某次有驴友上去在旁边喝酒吃肉,惊扰了孤魂野鬼,下山就栽了若干个跟头,其中一个还扭了脚,阿弥陀佛)。
右上就是弥勒台,后来我才知道,这里竟然比岱顶还要高,海拔两千多米。从这个小路上去不远就到了。
上次在这里,我什么景色都没有看见,孤独地听着雨声,这次好像是补偿我,在垭口的时候就听到轰隆隆的雷声。看山上云雾变化莫测,风雷激荡,不亦快哉。
孤魂台我知道意思,不知道这个弥勒台是个讲究。
岱顶三门寺从弥勒台下来,看岱顶巍然耸立,一座座庙宇沿着山脊排列,在天地间别有一番气势,观音山岱顶名不虚传。
上张照片没有把1400年的唐松拍上,再来一张,好照片不嫌多。
第一个山门寺是长安北张村的庙,几个人正在干活,庙会是六月初,他们在为庙会做准备。
旁边围着几个爬山的游客,问我们见到两个娃没有。老天,这就是“爸爸去哪儿啦”的爸爸们。爬个山能把娃丢了,这心可够大的。
更麻烦的是,他们听从这几个干活的人建议,从这里抄小道到水帘洞去,说是这样走快一些。我说这样去找,不就是绕过南雅寺了吗?
这几个人一听就慌了神,我说你们下去了两个人,这不是还有两个人,你俩从南雅寺下去,这不就两条路都走到了。
这两人一听转身就往下走。
山门寺是长安北张村的村庙,这几天上面干活的人不少。他们的村子已经拆迁了,闲人多。
岱顶中佛寺过了山门寺就是这个长长的台阶,中间就是六柱六面六角六铃六脊十二兽的风铃亭。亭中视野很好,就是风太大,刚洒了一些雨滴,冷飕飕的。
记得我上次来中佛寺的时候,这里施工的人下去了,一个小伙子孤独地在这里待了一个礼拜,这次干脆一个人都没有,大门紧闭。
不过,他们村子拆迁留下的佛像,应该在这里安顿好了。
岱顶老母殿从旁边的小道绕过去,就到了送子宝殿和老母殿,这里分属两个村子。
送子宝殿是西高桥旁边的一个村子的,几个男女正在干活,女的洗蒸笼,男的清水窖,忙得不亦乐乎,过段时间他们村庙会要上来不少人。
看看时间是2:30,手机上显示的步数是一万步多一些,算算我们走了三个半小时。
这里看的景色和下面看得差不多,不过和老母殿的老孙打个招呼,后面的平台上看景色就不一样了,九鼎万花山一览无余,远方的山脊我怀疑就是鹿角梁。
就是下面的鹤场也看得清清楚楚,我说我们从鹤场下去吧,结果同行的人不同意,他们怕时间不够:鹤场下去从九龙潭出来,要5公里路,路要长一些。
“鱼汤烹茶”事实证明他们的决定没有错,以我们爬山这懒散的性情,在山顶一待就是一个多小时,烧水吃饭,汲水烹茶,逍遥自在得就忘记了时间的飞逝。
我们带的水不够,干活的几个人说你们用这个窖水吧。这个窖水虽然是雨水,但是以前也称为“无根水”,在古代算是烹茶的好水了。
同行的小朋友贪嘴,我一路骗她说上面有鱼,咱们上去喝“鱼汤”,真是没有骗她,这个水窖里面真是有几尾红鲤,算起来我们真是喝“鱼汤”。
观着云雾缭绕的山色,品着无根水烹的香茶,待几个小时都不算长。
一直到四点钟,我们才起身下山。
沿途羊奶奶味道不错
南雅寺一路返回到上来时候的岔路口,一二百米就到南雅寺,只是山门空锁,只许清风出入。我们就不打扰他人的清修了。
南雅寺的出名是因为比尔·波特,他在《空谷幽兰》中对这里记叙得很详细。
观音山从唐代开始就为佛教中心,两棵唐松就是证明。据说这里是观音菩萨母亲的道场,这也是老母殿的来源。不过这里的寺庙大多是明万历年间重新修建过的。
观音老母?
网上有这样一张照片,我一直没有找到拍摄的角度,我怀疑是从孤魂台的方位拍摄的,哪位朋友知道?
从南雅寺下就是这种土路,坡度比较陡,上次下雨我从这里下去,滑了好几跤,弄了一屁股泥。
不过路确实短一些。
娃找到了我们爬观音山的故事还有一个尾声,等我六点下到三圣寺的时候,老王他们正在吃饭,旁边有两个蹦蹦跳跳的小朋友。我定睛一看,这不就是“爸爸去哪啦”的主人公吗?
果然,旁边的四个游客说他们费了好大的波折才找到的:先下去的两个人在一直走到岔路口没有找到,从南雅寺后下去的两个人也没有找到,最后在东景池的下面才找到的。
一问,原来路上的游客给孩子们说:到山下停车处等大人,肯定能等到。
这个游客说得没毛病,可是吓死了几个爸爸,谁偿命?
作者:云水终南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爸爸去哪儿水帘洞观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