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这个问题其实很滑稽。
但在很多地方,都会有这样的荒唐“逻辑”。
很多基于粉丝立场而又偏执的人,喜欢说出这样一句话。
即“我是冲着某某去看的这部电影”。
这句话当然也没有毛病。
粉丝和偶像之间,就大致这么个逻辑。
连偶像电影都不看的粉,大概率就是个假粉。
而在粉丝之外。
路人观众会冲着谁去看电影?
众所周知。
粉丝永远撑不起票房。
因为如果粉丝能够决定票房表现,那何必还去考虑诸如投资、编剧、导演、阵容、表演及特效、宣发、档期等因素?
开发一个粉丝认证软件,演员直接亮粉丝数据,然后“赢家通吃”。
所以任何演员也好、明星也罢,能够吸纳的“铁粉”,数量其实都极其有限。
而票房的构成,大致与题材、阵容、宣发、排片和品质有关。
其中题材是决定票房的首要因素,然后是阵容的价值判断与宣发的力度,进而决定排片情况,或可归类为“爆发力”,品质则几乎要被放到最后考虑,比如它能够决定一部电影的“逆袭与长线”能力。
不过这样的理性认知,一向是被掩盖的。
很多人热衷于谈论的“号召力”和“基本盘”,其实也就是上述要素中的“阵容”价值。
而如果谈及阵容,就回到题目所言。
进而会谈到番位。
理论上来讲。
番位不但是实力的标注,也是演员号召力的天然证明。
但我们经常见到有两种谬论,其一是否定一番的能力,其二甚至将配戏和客串的号召力强行拔高。
而这两种逻辑,其实都别有用心。
无非一场粉丝倾轧。
见过很多针对性的言论。
诸如《风云之雄霸天下》是冲郑伊健去看的,《无间道》是冲刘德华去看的,《寒战》是冲梁家辉和刘德华去看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冲巩俐去看的,《寒战2》是冲周润发去看的,《无双》是冲周润发去看的,《扫毒2》是冲刘德华去看的,《怒火·重案》是冲谢霆锋去看的。
也并不否认,上述言论都有合理性,但这是一个“反之亦然”的逻辑。
看一部电影的理由很多。
有冲主角的,也有冲配角、客串甚至龙套的,还有冲着导演的,也或者是喜欢某种题材,再或者还有闲得无聊随便买票的。
但其中的比例必然各不相同。
这种事情怎么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做观众“代表”?
就拿上述八部电影来讲。
“冲谁去看”的表述几乎与番位情况相反,就很耐人寻味了。
九八年的票房年冠《风云之雄霸天下》,是嘉禾电影公司签约郭富城之后,开拍的第一部重头戏。
即便是因为导演刘伟强的原因,将此前古惑仔的原班人马拉过来,但被邹文怀相中的郭富城毫无疑问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人物,无论从排名还是戏份都将这一点表达得确凿无误。
《无间道》有点众说纷纭,比如让番位、减戏份之类,为免纷争,就略过不提。
而2.54亿的《寒战》,冲梁家辉去看,当然可以,但占比必然不高,如果以郭富城和梁家辉而论,保守估计冲郭富城去的人能占到70%以上,逻辑很简单,一则梁家辉本身从来就不是票房型演员,二则他离开《寒战》系列,也找不到任何一部主角高票房电影的例子,至于刘德华的三分钟客串,占比无须讨论。
关于12亿票房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其实女星本身就很难扛起票房,而就在2011年,巩俐搭档另一位天王的商业大片才仅有6535万票房,所以这个问题就不用折腾了,郭富城的单主一番成绩,铁板钉钉。
6.78亿的《寒战2》与《寒战》同理,特别出演的周润发不能拿来做挡箭牌,比如其2015年特别演出的《华丽上班族》票房4742万,然后2016年《寒战2》就突然以特别演出身份扛起来票房?这明显逻辑不通。
12.74亿的电影《无双》里面,虽然郭富城戏份角色都是核心,但周润发的号召力会更强一些,这是由资历地位等历史因素决定的,无须争执,而电影能打破警匪类型的票房纪录,更大程度上也是品质出色的原因,在于主创团队的合力。
13.12亿的《扫毒2》有一点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
档期相对宽松、两个偶像派的首次联手以及宣发等因素作用,一举打破了《无双》的纪录,至于冲刘德华和古天乐去看的观众谁更多、差别有多大,不太好结论。
陈木胜导演的遗作《怒火·重案》,首要因素是动作电影招牌导演和动作巨星的合力概念,其次才是小天王谢霆锋时隔多年再度拍戏的问题。
至于粉丝爱看谁,根本不用讨论。
无非就是对号入座。
如果单独拿演员来对比。
老生常谈。
刘德华、梁朝伟、甄子丹、郭富城和古天乐这五位演员在香港影坛的最前列。
至于他们之间的双雄式组合,路人观众“更愿意”看谁。
恐怕得结合历史作品和电影中的具体表现考虑。
更多的例子无须多举。
票房的结果始终要取决于路人观众的认可度。
而品质其实才是不变的核心。
剔除粉丝视角。
路人观众自然是冲着更好的电影而去。
如果烂片扎堆。
观众终将审美疲劳。
而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郭富城刘德华周润发梁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