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幸和同事们一起去影院观看电影《1921》,众多的明星参演和丝丝相扣的故事情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聊聊这部红色电影。
第一,北洋时代青年很有理想。我初中和高中教课书上描述的北洋时代各路军阀投靠西方列强和东方倭寇,为了争权夺利而混战不断,民不聊生,社会黑暗,但看了电影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军阀混战是暂时的和小区域进行的,全国大部分地区还是相对和平和安宁的,这倒不是各路军阀善心大发缩小战争范围,而是各地军阀控制的区域有限,军事实力也有限,他们无法将战争推向全国。电影中可以看到那时的青年很有理想,他们身上担负着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为了改变国家军阀混战、积贫积弱的悲惨处境而奔走呼号、积极努力。他们极力的宣扬各种救国救民思想,启蒙普罗大众的心智;不畏北洋军政府的打压,积极组织工人罢工学生罢课,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一批文化和社会精英,为了心中的理想敢于拼命努力的一代人,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第二,那时的人穿着很漂亮很舒适。教课书上说那时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过着奄奄一息的生活,可电影中的男士有穿长袍马褂这样传统服饰的,有穿西服皮鞋这样西方服饰的;女士有穿旗袍的,有穿传统服饰的,其中最亮眼的是学生的校服,女生上身天蓝色短袖,但扣子是传统样式,下身穿黑色中裙,既不短也不长,脚上穿黑色皮鞋;男生穿中山装和皮鞋,戴日式黑帽,这样的校服既清新靓丽、朝气蓬勃又结合传统和现代、西方和中方服饰特色,设计水平绝对一流,完全可以碾压现在所有学校的学生穿的那种男女不分、样式老旧、颜色灰暗的校服,现在学生穿的校服比上那个时代的校服真的是垃圾。那个时代人们服饰的自然搭配和光鲜亮丽反应那个时代注重个性解放和自由,社会环境很宽松和宽容,也可以说北洋时代不管是那个军阀上台执政,都没有禁止百姓穿西洋服饰,也没有严令百姓只能穿灰布衣服。上世纪五十年代,一个著名的女作家发现前来开会的人不管男女都穿着灰色和绿色的衣服,和自己时髦的旗袍打扮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就洞悉社会风气和政治走向要变了,那种单调乏味、古板陈旧的服饰打扮反应出封闭僵化、严酷压抑的社会环境,于是她趁着边界没有封闭之前一溜烟跑了,之后她的命运和留着的那些同事和朋友形成天壤之别。所以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眼力,既要有发现达官显贵和才子佳人的眼力,也要有洞悉社会变化的眼力。
第三,上海很繁荣。教课书上说在万恶的北洋时代,上海到处都是外国人欺压中国人的租借,到处都散发着灯红酒绿、烟花柳巷等资本主义的腐臭味。当时的上海号称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城市,是中国无可争辩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三大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现在也排名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不过只是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在世界的地位拱手让给了日本东京。
第四,租借管理秩序井然。电影中演到租借的时候灯红酒绿、高楼大厦、人流攒动、秩序井然,没有出现外国人欺压中国人的画面,其中的两个场景,一个是外国警督带人查抄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书籍,一个是在租借的中国巡捕暗探追查两个属于共产国际的俄国人时亮出自己的身份耍威风结果被印度警察一枪托撂倒在地,印度警察明确告诉他这是公共租界不是法租界,各有各有的法律条文和巡捕警督。
第五,知识分子地位很高。马克思主义思想在租借是被禁止的,但是中国一批知识分子仍然坚持在私人设立的学校课堂上宣扬马克思主义思想,还私下刊印相关的书籍。虽然外国巡捕闯入查封学校,焚烧查获的书籍,但是并没有对参与讲课的老师和听课的学生动粗。有个情节大家注意到了没,在焚烧进步书籍的时候何叔衡教授跳上前台大声斥责他们引发反抗,很多人被制服在地,但没有那个巡捕去追打和抓捕他,就是因为北洋时代很推崇教育和文化,很尊重知识分子。这让我想起二战时期的日本,二战后期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为了阻挡美军的推进丧心病狂的强迫十四五岁的少年上战场当炮灰或者驾驶神风战机去撞美军舰队送死,但大学的教授和企业的工程师不用服兵役,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反观我们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把大批的教授和工程师关在牛棚马圈里备受折磨和摧残,而那些文盲无赖和流氓泼皮却一个个粉墨登上历史的舞台张牙舞爪、龇牙咧嘴、丑态百出。
第六,革命者敢于牺牲自己。北洋时代的青年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普罗大众敢于牺牲生命,真正做到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英雄的事迹感人肺腑,先辈的鲜血不能白流,我们这些后辈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努力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为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复兴、百姓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奋斗。
第七,仇恨来源于巨大的差距。当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400元钱,那时一个阅览室的管理员每月8块大洋的工资,相当于现在的3200元钱,一个大学教授每月400快大洋的工资,相当于现在的160000元钱。当时400快大洋可以购买北京的一座四合院,一家八口衣食住行的生活费用只需20快大洋,400快大洋不但能够养活一家老小,而且还可以雇几个下人伺候家人。而当时一个县长一月工资才20块大洋,可见北洋时代对知识分子极其看重,社会环境极其宽松,这也是那个时代文化繁荣、大师遍布的最主要的原因。当时不要说教授了,就是一个普通的讲师鲁迅,每月也有200块大洋的工资,在加上他出书、写文章的稿费,每年的收入相当于现在的四五百万。当时的知识分子还喜欢抨击社会黑暗面、指点社会热点,如果放到49年之后后果不堪设想。那个每月拿8块大洋的人因为收入差距产生的贫富差距,再加上师范毕业的中专生和大学教授的知识差距,更要命的是他写字不认真被大学校长气的打了两个耳光,这些差距就是仇恨的来源。
富士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