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英雄儿女》跟《长津湖》放在一起看,两部电影的差别就出来了

时间:2022-06-03 13:03:05阅读:44

长津湖》票房突破34亿,跻身影史第八,所有人都等着看,这部一路势如破竹的影片最终能打破多少影史纪录。

没有疑问,影片已经成为这届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

不过这些年,抗美援朝题材确实出了不少好电影。而在许多多年后再次踏进影院观看《长津湖》的老一辈观众心中,一直记得一部电影的名字。

就算是对老电影不熟悉的90后00后,也应该听过一句国产战争片经典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今天,让我们来说一说《英雄儿女》。

诉说,并非为了比较,《英雄儿女》和《长津湖》都是优秀的抗美援朝题材的好电影,哪怕两者诞生的时间,相隔了整整57年。

把两部影片放在一起看,是为了看一看,相隔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电影人,在不同的时代,各自以何种风格、手法与阵容,去呈现那场立国之战,怎样去表现那群最可爱的人?

还有在岁月中,中国电影获得了什么,进步在哪里,又还有哪些方面,应该从往日的经典中,汲取、学习、获得,从而让未来国产战争片的天花板,更高一些。

现在,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57年前,刘世龙拍摄王成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重头戏拍摄现场,当年,不包括烟火就有108个炸药点。刘世龙刚往影片里的阵地里钻,火苗一下子就扑过来,真实的火焰烧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他眼泪流。

可那时候胶片很贵,想到一喊停就要损失,刘世龙咬紧牙关闭上眼睛往火堆里钻,继续拍!才拍完第一遍,刘世龙的眉毛、鬓角已经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最终,这个场景拍了4遍才通过,刘世龙也在火堆了钻了4遍。

当时的刘世龙应该无法想到,这部在艰苦条件下拍摄的电影,能获得周恩来总理的赞许,并成为战争片的不朽经典,以至于多年后,当年的年轻人全都白发苍苍,一提起那些动人的场景,那首歌,还会热泪盈眶,会唱的,一起唱出来吧——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一直到56年后,《金刚川》还再次用这首歌,作为电影主题曲,它的名字,就叫《英雄赞歌》。

和现在相比,当年的条件太苦了,经典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

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的这部影片改编自巴金的小说《团圆》。该片讲述了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不难看出它和《长津湖》这种大型战争片的故事类型不同,而57年岁月改变的当然还有国产战争片背后的中国电影工业能力。

某种意义上说,《长津湖》彰显了「国产电影制作的极限在哪里」。

200天的拍摄周期;近12000名工作人员;超7万人次的群演;《长津湖》无论是制作规模、投资规模、拍摄时间跨度、动用的演职人员数量都创下了中国电影新的纪录。

这些数字,我想对于当年创作《英雄儿女》的主创们,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那么一部57年前出炉的战争片经典,到底是怎么被创作出来的?

抗美援朝时期,巴金受曹禺之托奔赴朝鲜创作,1952年初在某团6连生活了两个多月,期间巴金被六连攻打“红山包”的事迹深深感动。

半年后巴金跟随创作组回国,在停战协议签署完毕之后,巴金又一次来到朝鲜,认真地体验生活,构思创作逐渐形成。直到1961年,回国9年后,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正式问世,可以说,《团圆》是巴金情感厚积薄发的典型文本。

小说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深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长春电影制片厂接到命令之后,把任务交给了著名导演武兆堤,武导演看完这两万多字的小说,觉得要拍好这个故事,没有参战经历很难把握好度,于是想到了自己的同学毛峰。

毛峰14岁就参加革命,而且在朝鲜战场上呆过三年,他看到《团圆》后也深受感动,但却道出“没有写电影剧本经验”的顾虑。武兆堤对他说:“什么经验,你在朝鲜战场上,有那么多的经历和故事,如果融入剧本里,这就是经验。”

被说服的毛烽答应和武兆堤一起改编。他想起在朝鲜战场保存下来的两本厚厚的《志愿军一日》记录本,里面有上千篇日记,都是前线战士亲手记录的真人真事。正是这本《志愿军一日》中记录的故事,为影片提供了最关键的助力。

原著小说中,王芳提到哥哥牺牲,就一句“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毛烽和武兆堤觉得不够,结果在《志愿军一日》中找到了一段记载:281.1高地东山腿的争夺战中,“步话机员于树昌在经过一整夜激战,全连官兵都牺牲了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中午,敌人从三面蜂拥而上,逼近于树昌。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快打我周围50米!”“打30米!”“打20米!”

当团长孙斌急切地问他“你地堡积土多厚,有何危险”时,他坚定而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开炮!向我开炮!”

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再见啦……”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成群的敌人同归于尽。”

这一段深深打动了毛烽和武兆堤,再加上在长津湖战役中,在阵地上坚持到最后一刻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杨根思的英雄事迹,这些原型事迹进行艺术加工后,最终在银幕上呈现为王成喊出“向我开炮”后,抱着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的经典影像。

有了好剧本,接下来就是选角。

扮演王成的演员刘世龙,差点就与王成这一角色失之交臂。

最初试戏时,刘世龙自己都说,“领导说我不行,个子这么小,怎么演这个角色,顶多能演一个战士,王成这个人物分量这么重。”

而导演武兆堤坚持:“我要的王成这个人物,在《英雄儿女》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最终,导演力排众议让刘世龙饰演王成,还安排他到部队体验三个月的当兵生活。

饰演王文清的扮演者田方此时已经是国家电影局的副局长,他的表演质朴自然,深沉含蓄,举重若轻,对人物的塑造可谓深入人心。

王芳的扮演者刘尚娴被选中最有戏剧性,她当时还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学生,实习拍《北京人》,去道具库借道具后往回走,路上遇到了正在挑选“王芳”演员的谢晋,谢晋从一个照面就认为刘尚娴是王芳的最佳人选,但因为不知刘尚娴的姓名,武兆堤、毛峰、谢晋三人只好去北影女生宿舍挨个找,终于找到了刘尚娴。

演员找对了,接下来就是在有限的制作条件下,完成这部厚重的战争片。

朝鲜姑娘朴贞子的扮演者赵文瑜多年后回忆拍“抬担架过冰河”这场戏时说,当时在通化零下三十多度的实景中,各部门都兢兢业业地拍片,有的人甚至因此得了关节炎。那场戏开拍之前,导演给赵文瑜送来了姜汤,给老演员浦克送来了酒。

实拍时,水里炸点爆炸后引起的冲击波使得赵文瑜在水里几乎站不住,只能使劲拽着担架往前走。

然而,越是困难,剧组上下越是齐心协力,锻造了这部影史的不朽传奇。

就连影片后期制作也充满故事。

影片尾声,有一场王成排的全体战士,向祖国亲人宣誓的戏, 整个宣誓的过程气势磅礴,既让人落泪,又充满力量。剧组动用了许多演员,包括军人拍摄这场大戏。

但在影片的后期剪辑时,导演想把合唱歌曲和群情激昂的镜头融合起来,却发现难以无缝衔接,又不可能再组织起来重拍,怎么办呢?

关键时刻老艺术家田方向导演建议:“老武,你忘了音乐蒙太奇?咱俩找刘炽去,听听他的音乐布局,再回过头来接你接不上的镜头。你看怎样?”

结果作曲家刘炽果然把镜头、歌曲、讲话进行了合理分割,再重新编排,一举解决了导演的困惑。

问题解决后,三位老一辈电影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也正是如此耗时、耗力,凭借智慧克服重重困难的制作手法,最终成就了一代经典。

不过直到这时候,影片的片名,还采用的是原著名——《团圆》。

好是好,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影片摄制完成后,导演武兆堤带着样片赴北京放映,罗瑞卿等众多将军参加观看,看了都说好,观影结束后,导演根据大家的建议,重新修改了影片的片名,这就是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儿女》。

为什么57年后,《英雄儿女》依然是国产战争片的巅峰?

《长津湖》和《英雄儿女》,两部相隔57年的战争影片,有哪些艺术风格和制作上的不同?

《英雄儿女》不具备今天的制作条件,战争场面也不是影片的呈现重点。

虽然制作条件有限,但主创在王成牺牲时用了一首叫做《烈火金刚》的合唱,当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合唱蓦然唱起,创作者用抒情性叙事方式,将画面、音乐结合起来,使这段英雄牺牲的桥段的想主义色彩和象征意味更动人了。

另一个不同是人物情感塑造的不同。

《长津湖》集中塑造了一个英雄连队——钢七连,其中又重点塑造了伍千里和伍万里兄弟。

刘尚娴饰演的王芳作为一名文工队的女兵,在王成壮烈牺牲后忍住悲痛,将悲伤化为力量,完成了《英雄儿女》这首歌,王芳也成为银幕上的经典形象之一。

为什么那个时代的经典战争片,能够塑造出那样真情实感、接地气、让人过目不忘的英雄人物?

第三个不同,是比起战争片带来的震撼,《英雄儿女》的主题呈现实际上更有穿透力。

影片有一场重头戏现在回看依然非常经典,就是王文清让王芳为她哥哥写一首歌,王芳连夜完成,但初稿的效果不算“理想”。

用警卫员小刘的话来说,就是“光觉得挺难过,鼓不起劲儿来”。

王芳起初还有些不服气:“自己是流着泪写完的”。

此时,王文清一针见血地指出:光靠眼泪能写出你哥哥来吗?你为什么写他、唱他,为了让大家一起跟你流泪吗?

这句话一下点醒了王芳,她的终稿,便是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英雄赞歌》。

当“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被唱出来,影片一下就完成了升华。

这正是影片为什么57后依然是国产战争片的巅峰,因为影片通过演员的表演、音乐、剧情和种种细节回答了何为“英雄儿女”。

为了革命胜利,牺牲了个人亲情的王文清是英雄。

为革命志士养育儿女的王芳的养父王复标是英雄。

为了祖国和人民舍生取义的志愿军战士王成当然是英雄。

但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守阵地的战士,为战士们提供后援的普通群众同样也是英雄。

王成、王芳是英雄儿女,而中国人民本身就是一个英雄的群体。

正是电影蕴含的思想性,使其拥有了跨越时代的不朽力量。

《英雄儿女》的故事是一个团圆的故事,也是一个英雄的故事,而影片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原因之一,就是片中的音乐。

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感人的英雄事迹、炮火连天的战场气氛,与优美昂扬的《英雄赞歌》完美融合在一起,影片就有了跨越时代的不朽力量,只要听到“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几代人都会忍不住流下眼泪。

当年作曲家刘炽拿到公木写出的歌词后,并没有急着谱曲,而是拉着一伙人打扑克牌。打着打着,刘炽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家锁上门,谢绝一切打扰,一鼓作气写出了气势如虹的《英雄赞歌》。

这届国产电影还能创作出《英雄赞歌》那样的经典歌曲吗?更进一步而言,我们还能创造出《英雄儿女》这样的经典影片吗?

我相信是能的。

不要说这届观众已无法充分理解当年那种精神和志向了,当影片票房连续逆跌,一波波观众将影院挤得水泄不通,年轻观众主动尝冻土豆,这不正说明观众感受到志愿军的精神了吗?

也别说新一代电影人不用心,在“绿幕当道”的今天,《长津湖》的拍摄却没用什么内景,几乎全是外景。为了真实体现影片中寒冷的效果,演员们也是在零下20多度的环境中进行拍摄。

就说朱亚文,有一场从山坡上滚下来的戏。

也就不到十来秒。但为了让导演和自己都满意,他愣是在片场滚了一次又一次,拍了三个小时。

也不要说这届战争片没内味了。

就说片中伍万里扬言要跳车,车厢门一打开的那场戏,当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猛然映入眼帘,祖国“山河千古在”。观众和战士们一同凝望着眼前的景象,一切不言自明。

中国的岁月,中国的力量,中国人的骨气,从当年到现在,是一以贯之的。

如果说这届电影人需要从当年电影人身上学到什么,我想依然是那句话——“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

《英雄儿女》能够成为经典,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件事,那就是创作者的自觉,一种绝对不能辜负历史中人的创作自觉。创作中他们始终想的是那些志愿军战士,想着那场惨烈壮美的战役中的,英雄儿女。

如今呢,就像《长津湖》中的台词,“我们把仗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在打仗了。”

和平是珍贵的,但越是和平可贵,越是不能忘记今天和平美好的生活,是如何得来的,是因为曾经有战士顶天立地说过,“为了胜利,开炮!向我开炮!”

战争片,就是一本本鲜活的记忆读本,它告诉一代又一代的人,何为英雄儿女,谁是最可爱的人。

而当一部部战争片经典在岁月中遥相呼应,这本身就是在说,「祖国不会忘记。」

我们,也不会忘记。

王芳英雄儿女长津湖经典

标签:英雄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