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若文:《人世间》的独香异韵——原著与电视剧扫描

时间:2022-07-10 21:10:15阅读:1536

拜读《人世间》,能感觉到作者就在平民百姓之中,面对他们日月的曲曲折折、酸甜苦辣,目盯着、口说着,很婆婆妈妈的,却让笔者心动,带着依恋与不平静,试图丢开传统评析法另辟新路,从传播学角度,并参照电视剧,再次品一品这部巨著的独香异韵。

一、生活把握的与众不同

方式上是对日常生活全面把握、精准把握、深度把握;内容上分为日常生活层面、文化层面、“情”的层面。

(一)全面把握

横向:改革与守旧,物质与文化,国内与境外,凡社会上能看到的,《人世间》几乎都有了。不仅覆盖了“现已有”,也捕捉到了“新涌出”:前者如官员外行充当内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后者有“换一个领导就换一套做法”以及周秉义的“谁拍板,谁负责”的新主张与打破守旧、勇于改革的新做派等等,无不带有典型意义。大量笔墨在展示改革开放带来社会发展、物产充裕的亮点时,也没有回避改革阵痛中的社会阴影,将腐败、做假等“丑”以及工人下岗、物价飞涨对“草根阶层”的冲击,率直地亮了出来。如果认定是在“抹黑”,那您就错了!下册268页明确道出将改革阵痛中的“社会问题与个体原因”不能混在一起:孙赶超之妹投入松花江冰窟窿自杀,为的是给亲人省下一笔安葬费;肖国庆(电视剧改为孙赶超)卧轨能讨一点丧葬钱。这两事例,亮出了改革开放滞后地区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看病难的苦涩以及不得不舍弃身子为家中节省开支或者讨回一点经济补偿的无奈,把隐藏在“非正常死亡”岩石下的深根子,准确无误地拔了出来。作品将其纳入“个体原因”即阵痛中的个案具体对待,而没有归于“社会问题”对改革开放说三道四。泾中泾、渭中渭,未曾有一点儿乱搅!直说吧,吾人没有从原著与电视剧中找到任何抹黑的刻意,却发觉其拎出来一串串问号供社会思考:为何能出现上述问题?该怎么解决?这,恰是文学的责任!原著请来一位带着问号的典型:周秉义!他这样的领导干部,有着别人不备的三个“一心”、三个“亏欠”、三个“失去”: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一心为事业,亏欠自己、亏欠爱妻、亏欠周家,失去生命、失去(没有)子嗣、失去家庭与爱妻,是个“光亮”“亏欠”与“失去”的混合体,却落了个与业绩赫赫不相称的结局,人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周秉义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虽不多见但不个别,它活跃在原著中,是梁晓声对公职生活深邃透视与悉心捕捉基础上的抽象与概括。其深层意义在于呼吁:对于这类稀缺干部,应该一如宝贝般地爱惜!可见,原著与电视剧将触角伸到社会各个末梢,达到了别人不曾达到的达到。

纵向:穿越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2016年五十年的重大事件与社会现象。更多笔墨施力于“上山下乡”和大家熟知的“那种思潮”两个节点,缘于二者给社会造成的影响太过深重,与平民生活及切身利益牵扯也大。笔端触及的远不止周家但聚焦的却是周家:家人们四分五散于天南海北,数十年尽力“三线建设”的周志刚与老妻隔山隔水直至退休还拖后数载,五年后见到女儿,见长子相隔六年,周母与女儿长达八年没有见上继而又“植物人”了几年。漫漫白昼、耿耿长夜,有多少相似周家而又未及细写的家人在思念、在惦记、在切盼?对于“那种思潮”,原著并没有专门叙写,只就渗透在平民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顺笔代过,包括读者、观众、听众、网民在内的传播学意义的“受众”,也能从中窥见一斑:周秉昆见母亲用报纸贴墙,叮咛千万别把领袖像颠倒了,谁都晓得那会招惹极大的麻烦。上册108页,韩伟因“用印有‘万岁万万岁’的办公信纸折蛤蟆”被上纲上线为“利用游戏恶毒攻击伟大领袖”而自杀。多年过后“那种思潮”仍是阴魂不散,于虹的作品被人无端地定性为给某种“势力复辟作舆论准备”的严重事件,周秉义被莫须有地扣上执行某种“反动教育路线”的罪名。不要以为梁晓声在渲染、在夸大,吾人曾与“上山下乡”者同宿同起过,也目睹过“那种思潮”达到高峰的“十年非常时期”被逼、被斗、被抄、被打者无法忍受的惨状,以亲身经历证明,作者呈出的是不含水分的生活之“真”,其价值在于给当今一些不了解真相的梦幻者馈赠一碗“醒酒汤”,顺便也缝补他们对“十年非常时期”这段历史不该有的缺课。原著的独特,就在“馈赠”与“缝补”中得以凸显。

(二)精准把握

首先,拿捏有度。下册407页:“有权力的人如果想利用它为自己或亲人谋私利的话,只要稍稍动动脑筋,就可以相当顺利地心想事成,波澜不惊地达到目的,而且还可以做得合情合理。”很清晰:腐败的内核乃“公权私用”,如若敢碰这四个字且明显超越条款额度,即使做得再巧、藏得再深,你已经离镣铐不远了。其内在的蕴含,格外沉重:“稍动”脑筋就可弄得“合情合理”,太易于滋生、不易发觉了!这给制度性反腐一个高声拷问:应如何有效应对?作者拿捏竟能如此有度且隐含着准确拷问,反映了观察之精细达到秋毫之末。

其次,把握到位。这就要求透过表象抓住本质。诸多例中仅举一个:那些年,培养各类积极分子,再由他、她带动大家,几乎成了谁都认定的先进经验。原著却另有发现:中册第四章好几处提到了乔春燕这位积极分子被“当枪使”了,这就抓到了本质。“培养典型”本来无错,但在“十年非常时期”走了形、变了味:让“积极分子”前台卖命,有了成绩归上级,出了问题由“典型”背黑锅,此时的乔春燕不就被揪住不放吗?笔者暂将其定义为“适用主义+投机主义”。一句话:把握到位不遗漏,拿捏有度无偏差,这才叫精准。

(三)深刻把握

体现在对“常见”的不断开掘。官僚主义在众人眼中很“常见”,对其描述也容易浮于表面与落入俗套,《人世间》却是能开掘出“新”与“深”来:周秉昆合法手续买的房没住多久,房管所要求立即腾出房子,电视剧31集依原著在中册178页的描述,予以具象性显示:周秉昆指明卖房合同签订就在房管所这个屋里,房管所官员格外蛮横:当时“坐在这屋里的不是我,是谁,你找谁去?”官僚主义的本意是脱离群众、不负责任,到这里增添了并深化为欺压平民的霸道与做派的蛮不讲理,冲破了工作作风范畴而涉及人品修养。下一例是另个样子:这多年来,书店被挤走或改作别用,也成了“常见”,原著下册十四、十五章中,店主连连感叹:“中国人太对不起书店了。”有钱人“一掷千金,但是爱读书的人反而越来越少。”他死前再三恳求将书店办下去,满口应诺的上属“路路通公司”却在他闭眼后便改为肯德基店。有解释说:“经商有经商的原则,赚钱是首要目的。”商家固然有其理,但鹊巢鸠占、“读的”被“吃的”挤掉却是事实!作者没有囿于这一表层,而是进一步开掘,通过祝贺肯德基店的“花篮摆满了门两侧的人行道”“开张当天的营业额就有好几万元”来暗示:众人兴趣在于肯德基店的生意兴隆与佳肴味美,无人关注书店遭遇厄运这等鸟事,更无人看得出“鹊巢鸠占”背后有什么问题在。显然,“鸠占”现象被社会合法化与理念合理化了,引不起人们的警觉反而视为正常。脑袋麻木吧?麻木!这一段描述是现实的再版:当前读书风气被“趋利”行为所取代,并未局限于几省几地,也不短于三年五年,已是大面积、长时段文化阵地的失守,必然导致信仰缺失的民族灵魂空壳化,将会是什么情景,敢往下想吗?问题严重吧?严重!笔者读到书店的被“鸠占”,怀着对官僚主义的愤懑在问:管理部门干啥吃的?原著与电视剧对这两种“常见”均有穿岩至底的“看透”并死死摁住硬往深里刨根,期盼社会重视并呼吁及早解决,尽着作家的责任职守。

《人世间》内容的出彩,无不基于对生活全面、精准与深刻的把握。这,是资深作家的素养必具,也是作品传播少不了的前期铺垫。和梁晓声先生有着同样“知青”与城市基层生活经历的,何止千、万?能对日常生活尤其平民的酸甜苦辣长期“体验”且带着“有意”,方是资深作家“有感”而普通人“则无”的区别所在。梁晓声与电视制作团队(含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下同)对日常生活层面在“体验”基础上的把握,尤其在“常见”中能有新的发掘,显示着不可多得的目光独到,在功底修炼上也“与众不同”了。至于对文化层面、“情”的层面的把握,移入第二大题来详述。

二、内容呈现的别具一格

(一)中华文化与家庭文化的展示

1.中华文化充溢于全书。中华文化与家庭文化的概念、特点等,专家们多有谈论,恕不赘言。《人世间》对其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文化都有展示,充分而全面。狭义文化在原著中触及到欧洲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诸多文学流派以及德、法等国近代哲学,用十多处的单个页码对雨果、巴尔扎克、大小仲马、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名作与其他一些名剧的内容进行了简要展开;涉及我国的也不少,仅中册95页就提到先秦诸子、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与当代哲学的具体作品。梁晓声文化涵养的宽广厚深,太符合王蒙所倡导的学者型作家了!电视剧对此也有一定的关注,33集就有夏洛蒂•勃朗特与艾米莉•勃朗特姐妹名作,看得出编剧王海鸰功底也不薄。

广义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隐身在《人世间》各个角落:能显显地感受到真善美与假丑恶、真诚与虚伪、革新与守旧等等在现实生活中的共存,并对普通百姓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善心待人诸多美德给予了足够弘扬。以上这些,笔者将在别的场合细谈,在此要详说的,是等级观念在中华文化中的根深蒂固以及对“公平”蚕食的不可小觑。锁定了等级观念,才是深海里猎到了大鲸。原著与电视剧中随处可见的,是干部高层的特权、特批,特享、特供、专车、高级公寓、高干病房,下级的陪坐、陪送,秘书的提包、开车门,包括郑娟屈膝弯躬给丈夫洗脚等等,五花八门。作者与电视制作团队对此予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深追:其一,亮出了各阶层对等级观念的态度。周秉义在下册196页说得明白不过:“官场上一向是以领导、大领导、首长、大首长四个等级来划分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在同一等级中还要高出一头。这位十几年的市委书记对此“早已懂得”。普通百姓的反应明显不同,曹德宝大叫:“铲除特权!”吕川接着:“平等万岁。”电视剧4 集中秉昆他们几位牢骚怪话冲出了口,送他们的驾驶员反驳:“责任不同,待遇不同,天经地义。”猜测原著上册250页是作者借吕川之口亮亮态度:“领导干部要和人民大众同甘共苦……特权不能没有,但不等于特权是天经地义的。”尽管观点不一,但都有了看法。其二,等级观念如癌症无孔不入地四处浸淫,包括年龄、辈分、性别都沾上了病毒,并盘踞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冯化成、周蓉因女儿长大急需两居室,两人级别都不够硬是弄不到房。贵州女教师被开除以及她两个女孩儿上不了学,全因重男轻女的等级观念作祟。“拉人情”引发的公款宴请与行贿送礼等等,也渐成风气。中册268页记载,连工人们也“相信头头们只有多请客,才能为本单位喝出一条生路来。”电视剧 34集的“不喝酒办不成事儿”与此映衬,表明这已成为普遍认知。“拉人情”是处于地位与财富下端者对上端者的讨好,无疑是等级观念的衍生品。其三,更应瞩目的:人情关系堕落为原著所认定的贪官飞黄腾达、奸商牟取暴利的阶梯以及平民维护生活权利的无奈手段,地地道道的酒中之酖!作者不得不走向前台感慨一番:“丑恶的人情关系主要不在民间,不在民间的人情关系也没有多少人情可言。”人情关系的“脱人情化”而通吃无阻,便以够格的“糟粕”沉淀到中华文化之中。其四,等级观念的得益者自然也是维护者将纯正的人情抛之远远,用不正当手段对物与“情”实施着“不该有”的占有,还要对尚未到手的“不该有”百般攫取,造成了贫富不均、社会差别悬殊。其五,除了中上层有良知的周秉义、马守常等少数干部有所感受以及下层平民中不多的觉察者周秉昆、吕川、曹德宝发发牢骚外,不少人却将其视为天经地义,习惯于“下等”受“上等”的“被约束”与“下等”的“自约束”,从而使其凝结为“唯上是从”的潜意识。不但不少受害的平民百姓对“唯上”麻木不醒,甚至连民间敦厚的思维也被毒化后产生了原著所说的“不巴结权力就办不了事儿”错念。这才是民族的痛点、国运的痛点,看得出也是梁晓声的痛点!这位作家为何紧紧咬住等级观念?可能是他在对其长期盯瞄中有着深刻的穿透!电视剧能够给予不少画面,估计王海鸰、李路也有着同样感受。

2.周家体现的家庭文化。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细胞,以家庭文化形态展现着中华文化。原著铺开的十几家中,花用笔墨最多的是平民阶层的周家。“男一号”周志刚规定了行为准则:“不能做对不起别人的事。”家内关照多于争吵,理解多于误解,支持多于冷漠,饯行了光字片五条街街名的“仁义礼智信”。地位不高,人格高洁,经济不富,精神富足。到后来由单一的工人家庭演变为一门三户的干部家庭、知识分子家庭与平民家庭的融合体。原著尾声,来了个画龙点睛:他们以各种姿态,在创造着“周姓人家最精彩的历史。”笔者赞同梁晓声大段论述中所挖掘的原因:改革开放给他们提供了奔跑驰骋的良机,笔者又认定作者笔下的周家人彰显了平民百姓人性的真、诚、良、善,继承了未遭污染的中华文化,释演了家庭文化的核心之一 :自强不息!植物人周母的复活在暗示,周家的生息力之强,可以绝处逢春!感受颇深的,还有原著与电视剧联手打造的家庭文化新追求:放下“恨”、擎起“乐”!原著中向桂芳的“心里没有了恨”“就会更幸福”的人生感悟只简单的一句,能醒很多梦中人;谁家争吵打闹众人来劝和,属于消“愤”,也应归于此类。乐,充满2013年大年三十晚秉义、周蓉、秉昆“周家新三家”的聚会以及稍后携手境外的旅游。电视剧中同样也欣喜满满:子女们含笑隔窗望着久别重逢的老爸老妈面对面交心,全剧结尾时“周家新三家”的安度晚年,也无不心悦。乐,别家同样有:那位曾惹得向桂芳生恨的曲秀贞,与丈夫马守常的相濡以沫及她临终之际还在与丈夫相互打趣,就是“乐”的擎起。去恨而取乐,构成家庭文化的时代性与时尚性追求,反映了《人世间》内容构成上的别开生面。让人心痛的,是家庭破裂:除了唐向阳家、郭诚家,第三个就发生在周家。37集中,周蓉不愿离婚,缘于“只想给玥玥一个完整的家。”结果仍是破裂,击碎了冯玥(即原著中周玥)对父母当年“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崇拜,内心受到极大伤害以至放弃学业而“混社会”了。以上描述,看点虽是不少却并不显特别,但当其纳入家庭文化屋檐下,也就带点儿“别具一格”了,尤其在当前“说拜拜就拜拜”的夫妻分手极其随意的背景下,更是如此。要建设健康的中华文化,需从建设健康的家庭文化做起,这才是领受《人世间》对文化把握与描述的意义所在。

(二)“情”的充溢与呈现

文学评论中常常使用的“心理活动”这一概念,宽泛而模糊。窃以为,它包括“知”与“情”(不排除隐含其中的“理”)。《人世间》文学信息传播中有着“知”的相告,更多的是“情”的馈赠。原著上册第十章以55个页码的大容量对周志刚翻山越岭到贵州探望周蓉大力铺陈,暗示着老爸对女儿比儿子的“更爱”。相见的霎那,“女儿身不由己跪下了”“掩面而泣”,父亲“背着竹篓一动不动伫立着,老泪纵横。”这几个动作,将二人当时的情感反应由平静到浓烈,活脱脱地呈了出来,受众想不动心也难。电视剧特意加了一个细节:周蓉突然发现老爸出现在面前,手里的水瓢不知不觉中自自然地落在地上,双膝跪倒泪涌满面。多达六行、连续不断的滚动弹幕上受众反馈强烈:“太感人了”,认同数为657;“看哭了”出现三次,认同数分别为1030、807、4207;“好感动”为674。如果说文字表达对理的开掘易于深化,而屏幕上演员眼一瞥、眉一皱,或是一滴泪、一声叹,可给受众一个活灵活现,能穿透到他、她的内心,相比文字符号的抽象传播,其具象化在心理活动的信息传播上,就大显其长了。无论原著还是电视剧在这里的“知”仅仅四字:父女相见,其余全是“情”!引发受众动心动容者,“情”也,非“知”也!笔者发的多篇文章中,将文学作品中的“情”分为情感、感情,并将前者定义为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后者为心理距离的远近疏密。《人世间》既有作者“情”的融入,又有作品原材料“情”的携带,还有受众的情感反应,三者联姻性地做着“情”的抒发与传播。

1.情感。反应形态约为六种,这是笔者所进行的归结,也体现在《人世间》中,没有必要细述。仅举情感扭曲在原著与电视剧均有的典型一例:周秉昆到医院看望郑娟生小孩时被迫充当了她的临时“丈夫”,这种加在一位连妻子的影儿也无的小伙子头上的无奈,是何滋味?秉昆当时的情感扭曲,唯有自知,也被受众感到。外界刺激与情感反应在《人世间》信息传播中被多层次展现:首先,有大小之分。小刺激小反应,大刺激大反应,反应的幅度跟刺激的强度成正比。例如死比伤刺激性就大,老工人冻死、肖国庆(电视剧改为孙赶超)卧轨,对人的刺激远远超越离世的正常,而周楠之死,意外、急骤、远在万里外的美国,且当风华正茂之时,这些因素的叠加,对周家人的刺激,惊天之大!原著笔墨倾注于无血缘关系的爸爸周秉昆,他“吐血”病倒了,电视剧采纳这一内容,标题也沿用原著上的“击倒”来表述。亲妈郑娟躺在床上背对着的画面,给观众一个她泪湿枕头的想象空间。下册第七章郑娟硬撑着奔赴美国接骨灰,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一位平凡不过的平民家庭妇女在异国的气质不凡与泪而无哭的性格坚强,大出众人意料并感动现场四周。她返回家后因不再硬撑,“脸贴着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内心的伤痛,这才开闸似地倾泻出来,真切而动人。其次,有具体刺激与大环境刺激之分。上述各例均为具体刺激,而情感迁移多为环境累积性刺激所致:周玥因家庭环境的变化,才对母亲周蓉的感情由原来的疏离到后来的亲近;郝冬梅因父母一辈出生入死换来的却是官员腐败、官商勾结等等丑恶而愤慨,由原来的言谈文雅到后来带有脏字般的粗野。再次,有综合性刺激与单一性刺激之分。相异于上述的单一性,下面受众情感反应的纷繁复杂、多棱多彩,源于综合性刺激的引发:电视剧第3 集,郑娟家里的穷窘,尤其大姑娘家冬季还光着下半截腿,让受众同情心顿生。郑娟得知是水自流和骆士宾二人的钱,拒收,情感反应是恨中有气,对着陌生的秉昆诉说:我恨他们,涂志强要不是他们的话,也不会死,我们家也不会抬不起头。最终送给秉昆六个字:“别脏了我家,滚!”秉昆转身离去,其情感反应是:怒起心头!郑娟妈忙赶出来哭着诉说了揭不开锅的现实,恳求把钱留下。画面上是盲人弟弟郑光明满脸泪痕,老大娘下跪。老人家的情感反应,起初是对女儿的态度很感意外而又无可奈何,接下来是苦水止不住地向陌生人倾泻,再到恳求,情感反应不同而又一浪紧接一浪。这一集标题为“秉昆找到郑娟家送钱”,镜头中有水自流、骆士宾二人胁持周秉昆,接下来周秉昆送钱到郑家,前后14 分钟,占播出有效时间的三分之一,后又延续到第4集,“旁白”中的信息是秉昆去过郑娟家后萌生了与她的情结,画面穿插着秉昆仰躺着对去郑家的回忆,这是他情感反应的后续。电视剧中的上述情节,几乎是原著上册94、95页内容的照搬,只是将盲弟的跪地改为郑母,几十岁的老太下跪更能唤醒与调动受众的情感反应。看到这里,我掉泪了,这就是“具象化”的打动效力。

原著与电视剧在“情”的呈现上亮点多多,其失误也不是一处两处:尤其暴力,作为情感反应失控时的骤发,在日常生活中一下子难免,但在原著中次数着实太多,仅中册458这一页,秉昆打了大儿子耳光,还想打小儿子。对电视剧笔者有统计:共18次,涉及16集,主人公周秉昆就有6 次。如此之多,在家暴频出的当前,负面作用不会小的,尤其对那些易于动拳动脚的年轻受众,未必是个好。再者,53集周秉昆需6万要购买小货车,工资不低而又无什么负担的哥、姐都还要“想办法”,受众就有情感反应,此时弹幕质疑其真实性,并拿普通之家乔春燕也有六万多来说事儿。

2.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

亲情。其亲密来自于血缘扭带与朝夕磨合,还有一种仅“朝夕磨合”而无“血缘扭带”的,笔者谓之“准亲情”。周秉昆对周楠,蔡晓光对周玥,倒插门的“半个儿子”曹德宝对岳父家,属于此类。而让笔者动魂的,却是郑娟家。她、母亲、盲弟三人谁跟谁原本什么瓜葛也无,却以少见的“亲情”甚至“超亲情”维系的穷家破屋屹立人世间。最该仰视的是郑娟之母,郑娟当初怎么被“捡”不得而知,但目盲的郑光明极有可能是个谁也不愿要的路边弃儿,郑娟之母将他抱回家,出于善心、爱心,虽无力抚养,却有着不愿让他饿死的不忍心,一如她不忍心外面的“小野猫或小野狗”挨饿一样,自然成为女儿心目中“观音菩萨的化身”。怎么样?太伟大了!笔者爽然地将她列入《人世间》“母爱榜首”。母爱,从婴到幼到成人的朝夕磨合中又有“慈、柔、暖”感情的不断融入,让其成为爱中之最慈、最美、最纯正、最伟大。下册209页,郑娟不忍心“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而对10万美金赔偿的放弃,源于母爱的驱使,亲情在这里有着多少金钱也换不来的巨大魔力。原著与电视剧对亲情的传播带着生活的原生态:其一,亲情固然亲密但不全是,也有疏离与撕裂,原著中不只前文提到的周玥未成年时曾是那样,还有唐向阳对寡情母亲的极度反感。电视剧中亲子与亲父马守常、亲母曲秀贞少有来往,在诠释着种种原因引发的亲情撕裂的不该与不爽!这一不正常尽管不常见,原著与电视剧也将其纳入了视野,没有留下遗憾的盲点。其二,亲情也有曲折,这是生活的本真。周志刚、周秉昆父子之间因交流缺乏而误解、争吵、纠结,镜头聚焦了山水远隔的父、子互给对方写信:双方都是写了又揉,揉了又写。画面的深层在表明父子都在为打破误解而努力,但又都有着不知所措的尴尬。

友情。在《人世间》中覆盖了“友”的方方面面。互帮互助,不求回报,出自于意念中的“应该”并在行为上养成自觉。中册9至10页,孙赶超认定周秉昆行为正义却遭到抓捕,便“自投罗网”以表示抗议,肖国庆觉得孙赶超没有告知自己一同赴难而埋怨。两人敢冒风险的“有难同当”,是对“互帮互助”的突破;邵敬文为维护周秉昆工作岗位所体现出的责任担当,则是对“不求回报”的超越。两种类型,都将友情从传统的泛泛层面提升到新的档次。

爱情。周家三个子女的爱情,均不同寻常:长子周秉义正逢郝冬梅父亲“被打倒”时对她追求,在她失去生育能力后爱心不变,周在赴苏其间与苏联女子的绯闻也没有影响她对他的感情,一如赵孟頫与管道升般地恩爱多年,周秉义死后郝冬梅再嫁,其间的浪高浪低描就了不同寻常的爱情曲线。女儿周蓉爱情破裂后跟前夫的分手与鸳鸯相遇后的重新组合,也在演示着一波三折。兄妹二人在爱情的“真”上“同样”(包括与冯化成的前期)而在“贞”上则是“另样”:周秉义与郝冬梅五年来即使在“第三只眼绝对瞭望不到”的地方“一次也没有那样过”,而蔡晓光袒开自己在周蓉身居法国悠悠长长的12年间是“守而不忠”,这对自视很高而“守身如玉”的妻子是个莫大刺激,然而她没有因为丈夫生理需求的越轨而疏离夫妻爱情,因为丈夫赠予她的坦诚,难得,又金贵!周蓉随后对已觉察到与丈夫有染的护士长关铃的宴请、畅谈,也就毫不为怪了。原著将这一宴请,称为“清君侧”。其构思与描写上很有看点,只可惜电视剧未予展现。最带观赏性的,是周秉昆与郑娟爱情的曲折、奇特与浪漫,笔者谓之为“爱情三阶段”:初段,他们的相认出乎意外却很快感情融一、身子也合一了。中段,经郑娟告诉真情后的考验,到中册11至16页得到好友的“全票通过”、四邻的称赞与电视剧13集餐桌上众友以“集体媒妁”身份的助推,让倍受舆论压力的娶“小寡妇”,拥有了广泛支持。再经一番曲折后得到家人认可,这才连理喜结。免去了宴请与洞房花烛的俗套,平添了“马拉松”式的趣雅。后段,是二人在风吹雨打中的恩爱百般以及电视剧新创作的孙小宁“第三者插足”而未插进的感情弥坚,原著中周秉昆得到了“心比许多女人都干净”的郑娟,电视剧52集郑娟因有了秉昆“再难的事儿我都不怕”了。 “爱情三阶段”有着浓浓戏剧色彩般的耐看,受众也在心动神移中产生甜甜之感。二人的婚恋在三对中唯一的荆棘满路,却是三对中唯一的恩爱终生。

笔者感觉,梁晓声以现实主义手法将中华文化与家庭文化的原生态展现到广、且渗透到深而又紧揽其灵魂与痛点,实在可圈可点。尤其从“情”的层面切入,咬往了文学之本。因为有了“情”才有了打动,才有了真善美的熏染。有的评论家喟叹:“情感世界始终未能进入长篇小说。”是否达到“始终未能”且不讨论,但也反衬出梁晓声从“情”的层面切入来呈现人之为人的人性,有着可嘉的难能可贵!

三、艺术表达的另一样貎

上文讲的,不少就含着艺术表达。在此,又集中说说以下几点:

(一)原著行文风格上的不同一般

大悬念。之所以冠以“大”,缘于和谜底相隔太远。下例不但“大”,且是悬念套悬念。上册11页,涂志强以杀人犯被处决,他为什么杀人? 留下第一个悬念。21页:“强子是为我才死的,”并说他是“以功折罪的”,这是被称为“大哥”者连发的感叹,“大哥”是谁?涂志强因何为他而死?又“折”的什么罪?为第二个悬念。上册71页“棉猴”和瘸子叫走了周秉昆,此二人真名叫啥?是良是歹?为第三个。上册74页瘸子求秉昆每月给郑娟转送30元并说了理由。钱数有无保证?供应能否每月坚持?为第四个。其间尽管有三处涉及到瘸子和“棉猴”,但也只是对前面悬念的提醒,谜底并未亮给受众。下册446至448页瘸子才将“水自流”是自己真名、捅死人的是外号“棉猴”的骆士宾而非涂志强交待出来。小说隔了2/3左右篇幅,悬念中的一连串问号这才解开。与此密切相关的另一大悬念是周秉昆给郑娟送钱,郑娟的出场从第一次到第二次相隔270个页码之多,这期间郑家人的穷窘如何度过?周秉昆是否将钱按时如数送达?可算第五个。到下册423页,方给了谜底,这一悬念在共有1458个页码的三大长卷中相隔将近1400个页码,几乎穿越这一巨著的从头至尾。每个悬念总是在一开始就将问号甚至一连串问号抛给了受众,吸引着他们“欲知究竟”而又求之不得心理,艺术魅力的强度方能持续不减。其他小说有类似的悬念吗?至少,读中外名著不算少的笔者没有见过。如此大而互套的悬念,让梁晓声玩于股掌,且在从容、自如中显出了别样。

大议论。大凡作品的开头,都将最生动、最耀眼的予以最大程度地亮出,而原著相反,首章找不到情节与人物,几乎是述、议而无描。下册从263页议论到265页,其中还列“第一”“第二”。同册434至437页的议论长达3个页码,作为段落开头的,有排比式的三个“在他们中”、三个“否则”、三个“如果”。此外,其他地方的小述、小议、夹叙夹议也不少见,如上册269页对“从众效应”,就拿出一小段给予述、议性的阐释。较之于纯粹的描写,议、述在开掘上显得深、透,其中对改革开放大前提下“知识、学历、机会、权力”改变个人命运的议论,理之深深,益人心智。小说描述中插入议论,在十九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大师中曾有过,至今虽说还有但已式微,却在《人世间》多次出现并予以功能的有效发挥,实不多见。

还有看点,笔者暂名为“捆绑式人物刻画”的尝试。原著写得直白:“感情上的连体人”的秉昆和郑娟夫妻二人“只要在一起,就有了力量;但只要分开,各自原先的精神能量都反而弱了。”作者干脆给了个公式:“他俩的结合不是1+1=2式的结合,而是2-1<1的结合。”

以上这些,包括拙文没有专说的倒叙手法的多用且多变,均显得很另类。尽管“捆绑式人物刻画”的尝试只是个案,但也可能是罕见的特案,笔者将其囊括进来,归结为《人世间》凸显出的“梁氏行文风格”,不知可否?

(二)电视剧改编的异彩纷呈

电视剧依据同名小说改、编、增、删,总体上继承了原著“衣钵”,而大动筋骨的也不算少,经二度三度创作绽放了诸多异彩。很有看点的有的是,现以 39集“送别父母”为例。这是电视剧的新创,设计了没有同日生的周家父母的“同日死”:周父安卧,周母静坐,手儿紧握,相携魂离。老俩口夫妻之情深,只这一画面就足够了。吾人感慨赞叹之余,坦直而问:好几个子女能忍心老母屋外冰天雪地一人孤守而他们躲进暖屋?且全都靠墙、趴桌,竟睡得那么死沉,连慈母冻死无人发觉?“有违”常规、常理。吾人猜想,编剧高手王海鸰与一流导演李路未必不晓,说不定故意“违”它一下,却“违”出了传奇色彩,赢得广大受众认可,没有发现谁揪“违”不放,有着受众内心与作者意图距离趋零的罕见。窃以为这是缘于:一者,“同日死”的情节设计“死”中含暖、含情、含爱,太符合受众心理了;二者,制作团队分寸把握得当,稍“违”即止,把柄过小无人抓住;三者,艺术处理上,有着老两口一起升仙的营造,而蒙太奇的使用,乐声的配合,伴歌中的“我们啊……一生向阳”的喻意,都在用柔嫩之手抚摸着受众之心。前后一系列镜头得到弹幕上的一片点赞,可以说,这一小小“有违”源于“敢于”,也源于“巧于”。47集,丧子、丈夫入狱、手头拮据,生活重担、精神重担同时压在弱女子郑娟肩上本就让人揪心,城管偏偏收走她赖以生存的小推车,又推她倒地手破出血,那般地野蛮,让受众怒情炽热得想闯进屏幕揍他个鼻青脸肿!这一镜头的特别,在于对受众情感反应的极大调动。

不同角度的上两例均为创作的精品,下例则是改编上的异彩。原著上册465页,吕川被开除是因“同学出卖,”仅改为:“王八蛋把信寄到我们学校。”明摆着“王八蛋”只能出在看到他多次来信的几位朋友中。电视剧中乔春燕焚信并对各位劝解的“异常表现”基于原著,而镜头给笔者的感觉却是:在其他人“并不异常”下衬托出她已变为“小人”。电视剧只一小改,如同大画家仅在眉毛或眼睛上动一两笔就将张三变为李四般的高妙。而“小人”的素质为乔春燕以后的告密埋下伏笔,其改动的艺术价值就含在其中了,电视编剧王海鸰、导演李路的业务素养,就在不足一道的“小”中,也显了出来。

作为年已耄耋的退休军人,观完电视剧,给王海鸰、李路致以军礼。读完原著,军礼后,还有一句感慨:梁晓声就是梁晓声,一位有着独香异韵的作家,很不同别人!赠君两个网络词:棒棒哒,很潮!

(原载于《华文月刊》2022年7月号)

作者简介:杨若文,本名杨军,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前为武警工程大学教授(编审)。曾被聘为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审读专家组成员。出版著作十多部,其中两部被部分大学选为教材。发于《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华读书报》以及杂志《今传媒》《西部学刊》等的论文150余篇,内容涉及到文学、语言、历史、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多个学科,其中在古代汉语、报刊现状与报刊批评、古典小说等方面研究的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十多年前提出并论证的新闻情感信息传播,如今已成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闹话题。还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上下册与《宫灯》,发表过少量散文与短篇小说,现为文学期刊《华文月刊》“华文观察”专栏作者。

推荐人:陈锡忠(作家)

编辑:何金德

发布:何媒矩阵、何媒工作室

电视剧人世间周秉昆

标签: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