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郝琪
编辑 | 露冷
12月29日,上映5天的《晴雅集》票房破3亿,与同期上映的《拆弹专家2》相比,《晴雅集》在票房与讨论度上都表现平平。
观影者分裂成两个阵营。一部分人吐槽影片过度卖腐、浮夸做作。另一方的观点是,影片至少审美在线,特效不错,整体算不上烂片——骂他的人依旧在,但鼎力支持他的人,几乎已经肉眼消失不见了。
电影《晴雅集》里男演员打架时赤裸上身,被网友吐槽“卖弄男色”
为了《晴雅集》上映,郭敬明和过往一样卖力。宣发大幕早在10月初就已拉开。10月底,邓伦生日,郭敬明送上祝福,同时不忘宣传新片。接着是一系列熟悉的操作:发布同名推广曲、片尾曲,放出各种制作特辑……
有关该片的热搜词条是这样的。一条是“郭敬明叫晴雅集官博滚”——他对发行不满,类似的,他还说过,“我只是个导演,不负责发行,别天天骂我。”电影上映后,郭敬明在微博上抱怨杜比厅排片不多。他留下各个城市杜比影院的电话号码,号召粉丝们打电话求排片。另一条是 “郭敬明 不要因为我而不喜欢邓伦”——依然担心票房与口碑。
电影上映期间,郭敬明正面临“外患”。12月22日,《晴雅集》上映前三天,上百位知名编剧、制作人联名呼吁抵制于正、郭敬明,称他们“文贼”,批评他们“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不过,这场牵扯数百人的联名抵制并未引起多大动静。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郭敬明都肉眼可见地“衰落”了。他像一个拼命折腾却始终气血不足的人,缺乏临门一脚的力气。他的好与不好,都不足以像过去那样引发全民探讨。他曾盛极一时,但又很快变得不再重要。
1
也许还有人记得,《小时代》上映时引发的震动。
麦特文化CEO陈砺志说过,在郭敬明之前,没有多少导演能像他一样善于营销。
据说,《小时代1》推介会上,郭敬明不像其他导演那样,带着粗剪版电影给院线经理看。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写满数字和图表的PPT,上面列满影片的百度指数、观众年龄区间等。
那是一部目标明确的粉丝电影,由大数据指导创作连同营销。主题曲《时间煮雨》被分三次发布——先公布歌词,再放歌,最后再来一支MV。将一锤子买卖变成一鱼多吃。
对于海报、宣传片等营销物料的拍摄,郭敬明有着近乎疯狂的执念,堪称宣发内卷第一人。“一部电影通常拍摄20到40张海报,而郭敬明拍200张。”陈砺志曾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此外,《小时代》系列还改变了电影通告的做法。过去,主演们常常一起赶场,《小时代》则把明星拆分到不同城市,多点齐下,等到超前点映,再在同一家影院汇合,制造新的引爆点。
2013年7月1日,郭敬明携《小时代》剧组赴昆明举行电影发布会(图源:视觉中国)
到了《小时代4》,这套手法已不新鲜,又遇上男主角柯震东吸毒等糟心事,没想到郭敬明还有新玩法。他捆绑《爵迹》宣传、一天公布一位主演,并做起“自黑”H5。页面上写,“全宇宙最炫酷的撕叉大战”,时代姐妹花们互相揭丑——“你男人进监狱,公司要倒闭”“哥,我的鼻子好像整歪了”。
影视从业者连连赞叹他的创新手法,影评人对他的批评也从未间断。那些年,郭敬明如同一把标尺,分隔着截然不同的两类人。一派人认为他勤奋、努力、具有开创性,是时代性人物。另一派人眼中,郭敬明的作品空洞、拜金,“精明的商人”而已。
有惊人的票房做支撑,郭敬明展现出“我就是喜欢你看不惯我又打不死我”的样子。《小时代》系列电影总票房17.95亿元,打破了当年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拍摄成本仅为2.31亿,投资方乐视影业大赚一笔,乐创文娱董事长兼CEO张昭曾说,《小时代》系列成就了乐视影业。
那是郭敬明风光无限的时期。他回母校上海大学做演讲,底下人潮汹涌喧嚣,他被簇拥上台,身后的屏幕,连续三次打出“这是他的时代!”字样。
2013年,曾质疑郭敬明抄袭的《南方周末》为他颁发“中国梦践行者”一奖。郭敬明十分重视此奖。他不惜暂停《小时代3》的拍摄,从罗马到俄罗斯中转,再赶回北京领奖。那年,与他一同获此称号的是曲格平、冯仑、李冰冰、郁亮、梅葆玖、雷军、恒大足球俱乐部和快递员。再早5年,获此荣誉的是韩寒。
2013年,郭敬明出席南方周末“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图源:视觉中国)
郭敬明马不停蹄地接受了大量媒体采访。他从来都知道自己身上的新闻性——韩寒、身高、团队矛盾,都是采访中可以被谈论的话题,它们迅速地转化为热度与票房。
媒体开始重新考量他的过往,不厌其烦地分析他为什么会成功。他们称他的出版业务为“出版王国”——那是他的另一片领地,与电影作品一样,也经受着肤浅、华而不实的批评。但也同样因为数以亿计的码洋,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郭敬明曾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出版界带来变革。”某种程度上,他的确为行业注入了新玩法。他像运营娱乐公司那样签约并包装作家。在他旗下的杂志《最小说》中,他设置了“I WANT”娱乐互动板块,借鉴好友龙丹妮的选秀模式,搞起作者选秀,让他们穿上晚礼服,在富丽堂皇的酒店拍摄写真。
作家张颐武评价郭敬明就像青春文学里的赵本山,一人带动了一个产业。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文学蓝皮书”数据显示,“最世文化” 旗下《最小说》《最漫画》《文艺风尚》《文艺风赏》等期刊的发行量,比全国传统文学期刊加在一起还多。
《最小说》团队六周年暑期签售会吸引众多书迷(图源:视觉中国)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媒体常将两人放在一起讲述,目的是证明诺奖引发的“莫言热”也未能改变中国书市的畅销格局,“排在畅销榜首的依然是郭敬明。”
2
作为那些年的“主角”,郭敬明拥有着“主角光环”。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说:“有些人是做事,郭敬明是做局”——评价已经远远超越了“作者”“导演”的身份。
他创造了一堆理论,比如,他改写了“木桶理论”——如果你有几块板特别长,根本不用管短板,只要把木桶倾斜,蓄水量就可以很高。2013年,他即将30岁,骄傲地对媒体宣称:“跟很多很多30岁的人比,我已经远远甩开他们人生不知道多少个层次了。”
郭敬明成了一个现象,一个符号。他代表着一种超乎常人想象的高阶生活:住在汪精卫四太太的豪宅里,屋里有堆成金字塔状的巴黎水,墙上是价值80多万的法国Baccarat水晶灯。他代表着人们追逐美好生活的一种样态:不厌其烦地强调自己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从不休假,勤奋努力、光明正大、赤裸裸地追逐财富。
他深受年轻人喜欢——票房证明了这一切。因此,谁都想要与他合作,仿佛抓住他,就抓住了时代,抓住了年轻人。
但2016年,电影《爵迹》上映,郭敬明开始进入衰落期。
曾经护佑他走向成功的那套法则不再奏效。这是一部集结了数十位当红一线明星的电影,包括范冰冰、吴亦凡、陈学冬、杨幂等。《爵迹》虽不如《小时代》出名,但也有坚实的粉丝基础。影片号称由全CG打造,噱头十足。一切看上去都是胜算。
《爵迹》根据郭敬明的长篇小说改编,集结数十位当红明星出演
但最终,《爵迹》只收获了3.82亿票房,甚至难以覆盖成本。宣发期间,乐视一度拿掉“导演郭敬明”字样,担心人们因为对他观感不好而影响票房。
相应的,电视剧《幻城》在湖南卫视收视率也始终未能破1。
很快,有人发现,郭敬明旗下的四家公司不知什么时候陆续注销了,几本杂志也已相继停刊。又逢乐视危机爆发,影视行业降温,他先前依靠粉丝积攒的流量被迅速耗光。原计划于2018年7月上映的《爵迹2》遥遥无期。
3
从2016年开始,郭敬明减少在互联网上分享动态。有人统计,2018年全年他仅发了42条微博,相当于过去两个月的更新量。
过去,他是部分80后的青春寄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尽管《小时代》文学水准不高,却构成理解这个时代的标本。书中人物总在抱团取暖,总在用外在物质确认自我价值。“把一个卑微的自我投射到不朽之物上,幻想可以获得一种意义感。郭敬明写出了这种虚弱,击中了一代人的潜意识。”
但当这代人从幻觉中醒来,开始面对现实,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危机时,郭敬明成了随时可以被抛弃的“青春”。
《郭敬明为什么哭了,以及正在消失的 80 后话语权》一文分析,80 后整体人口数量不占优势,尤其是年龄较为成熟的那一部分,几乎可以用“弱势”来形容。这决定了这个群体的产品不能经受时间和消费变迁冲击,从而被数量势均力敌的 90 后推崇的产品取代。另有学者指出,郭敬明的读者主要是年轻女性,“最没有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的一个群体”,不少女孩为了显示自己成熟,要与郭敬明画清界限,“仿佛喜欢他是一个人生污点。”文中这样写道。
那些泛滥的喜欢和崇拜开始像潮水一样迅速退却。过往的爱不足以支撑他们在网上为曾经的偶像辩驳。于是,一切正如郭敬明困惑的那样——那些喜欢他的人,从来不大声地说出喜欢。
再加上,一直以来,刻在公众心目中的抄袭风波挥之不去,昔日旗下的男作家又爆料他性骚扰,郭敬明积重难返,属于他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他开始出现在各大综艺节目中,以导师的身份。但导师之路并不顺利。他的表达常常被认为是在“诡辩”。《演员请就位》第一季,李诚儒批评他“用廉价的笔触引发广泛的共鸣”。第二季,他理直气壮地为那些演技不佳的漂亮男孩发S卡,备受争议。
《演员请就位2》里,同为导师的李诚儒与郭敬明因S卡产生分歧
他在《少年之名》中担任导师,没少花心思。他为少年们写歌词、拍MV,用取关节目组的方式登上热搜,为选手们发声情并茂的小作文,毫不惜力地卖腐。可惜,这档节目糊得彻彻底底,连选手都在完结当晚连夜修改微博认证。
这与曾经那个“点石成金”的郭敬明判若两人。过去,他不仅手握青春文学作者军团,任何加入他电影的演员也被认为飞上高枝。他捧红了名不见经传的陈学冬,帮助郭采洁、郭碧婷、谢依霖等人打开大陆市场。就连杨幂,也因为《小时代》系列的17亿票房,稳坐华语女星一番票房第二的位置,商业价值无人能敌。
但如今,“郭敬明”这块金字招牌失灵了。
2016年,《爵迹》最后一场路演到了上海。眼看无望回本,漫天差评,郭敬明当众情绪崩溃:“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2016年10月,《爵迹》上海路演,郭敬明掩面哽咽(图源:视觉中国)
现在,他在《晴雅集》宣发时说:“不要因为我而不喜欢邓伦。”在《演员请就位2》上,他为选手们拉票,也说,不要因为不喜欢他而给选手低分。
这些卑微的呐喊,更多被解读为“输不起”的“绿茶式”发言。他的每一次示弱,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无伤大雅的谈资——不至于心疼,也不至于谩骂,顶多嘲笑几句——因为不够重要。
新的分水岭、新的议题出现了——肖战、杨超越、杨笠,以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