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映的电影里4部都有他,凭什么?
文 | 不小可
2020年,对于大部分影视从业者来说都是一个从寒冬里慢慢复苏的过程。热钱降温,风潮退去,才看清:一个好演员是如何以实力以努力逆势而上——《我和我的家乡》《金刚川》《一秒钟》《八佰》……每一部作品里,他的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他就是张译。
常年跑龙套,一戏天下知
张译1978年出生在哈尔滨,今年已经40有2。在娱乐圈要出头,靠颜值通常要比靠实力快速一些。可是张译呢,帅是绝对称不上帅,要说能丑得出奇制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那倒也没有。成名前,他在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话剧团服役,常年当替补跑龙套。
“我一直在我们团里跑龙套。人在自信的时候,五官才会长开。我是部队学员,团里实行连队式管理,当新兵时天天挨训,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很不自信,人也挺难看的。”
话剧团排演《爱尔纳·突击》,也就是话剧版的《士兵突击》,张译是万年替补。那时的他不会想到,未来电视剧版的《士兵突击》会让他大火。当替补还算好的,没戏演的时候,张译只能去当场记,一干就是三年。
2005年,张译去给电视剧《乔家大院》演个小配角,导演胡玫跟他说了一句话:一个男演员,到28岁再不出来,这辈子就到头了——那年,张译刚好在27岁的尾巴上。
不知道是不是被胡玫导演的这句话刺激了一下,张译把握住了一个重大的机遇——他听说电视剧版《士兵突击》就要拍了,想起自己在话剧版里始终演不上的那个主角,他动笔了——给导演康洪雷写了封自荐信,洋洋洒洒三千字,最终,他得到了“班长史今”这个角色。
从百度贴吧吧主到知乎答题狂人
拍完戏,张译对这个角色这部剧依然念念不忘,那会儿百度贴吧有个“士兵突击吧”,创建人正是张译自己,吧主也是他本人。——看样子,那会儿就开始喜欢回答问题了。前知乎时代,张译还热衷于写博客,养猫的他写了好几篇《猫史记》,其中有一篇还把自己代入了猫主子,写了好一段“手术”后的内心独白,你们品品:
“怎么会是这样?我的爱情怎么丢失了?丢到哪里去了?路上?梦里?针管?白布?手术台?……日后的几天里,我体内的雄性激素一点点的流失,像爪子永远攥不住的沙,我只能无奈的狂躁、呕吐、屁股上的伤口渐渐弥合,但如果能保留我的激素,我宁愿永远疼痛……”
2009年,张译又演了一部军旅题材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火上加火,还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2009中国电视榜“最深入人心电视形象”。但是没多少人知道,为了让这个角色看起来更强壮,张译特意增了肥——每天吃三袋蛋白粉,结果吃出个肾结石。
等到《团长》拍完,编剧兰晓龙把他推荐给侯鸿亮拍《生死线》,这肾结石就在《生死线》的片场发作了。这段奇葩经历,后来给张译自己写成了知乎回答《肾结石到底有多痛》:
“常言道:三十岁前人找病,三十岁后病找人,爷不信。2008年,我刚满三十岁,病,这个畜生就急不可耐的找到爷了……”
在知乎上,张译的认证名字叫“养猫的演员”。作为一个喜欢捣鼓文字,曾经出版过30万字文集《不靠谱的演员都爱说如果》的演员,他在知乎上答题的劲头那是一发不可收。
张译给自己的书盖戳
在知乎答题的张译
“演电影和演电视剧有什么不同?”
他的回答洋洋洒洒像篇小论文,其中有一句:“表演在尺寸、精度、节奏和风格都有区别。电影的表演尺寸是最小的,在电影里表现吃惊,也许,只需要眨一下眼睛。”
“影视作品中的呕吐戏,演员吐出来的是什么?”
张译:八宝粥。
“很多电视里面都会有水下的戏,那种真的是演员在水里睁眼拍戏啊,是怎么拍出来这种效果呢?”
张译:愣睁。
“男演员拍电影的时候涂口红吗?”
张译:候场的时候一焦虑就撕嘴皮,有时嘴皮撕深了就会抿出血来。化妆师紧着求我说,擦!我为了工作也只好说,我擦!
“作为演员,拍吻戏是种怎样的体验?”
张译:长得好看点的演员比我们有经验。
大小问题都不放过,可见对演戏是真有兴趣。为了表彰他的热情,知乎还给他发了个000号工卡。
模仿王小波
导演“回头率”高的演员
爱琢磨戏,这是张译的优点。不过他最让人有好感的不只是兴趣和琢磨,还有对演戏这件事的敬畏——拍《攀登者》跟吴京搭戏的时候,即使是拍不到他的镜头,他也在镜头外配合着,该流泪流泪,该走动走动。这不光是对合作伙伴的好意,也是真的把这一行当回事。
如今的张译,演技得到业界和观众公认——不光是和陈凯歌、张艺谋、贾樟柯、冯小刚等第五第六代重要导演都合作了个遍,更重要的是“回头率”高——看看他明年的电影片单,曾经合作过的张艺谋、曹保平、吴京,都将和他再度合作,这回头率应该就是导演对一名好演员最大的认可了吧。
作为观众,第一次觉得张译的演技特别好,是在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张译演个小干部,对着上级报告“潘金莲”的上访已经得到控制,将一个底层小官僚的低声下气与洋洋自得演得那叫一个活灵活现。同剧组的戏精还有大鹏,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俩分别在机关呆过十年以上。(至于大鹏为什么业务能力挺强却一直不招人喜欢,那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那时就感叹——这演员的悟性啊,有时候真是个谜。
祖师爷赏饭吃
张艺谋说过:有一种演员是祖师爷赏饭吃,还有一种演员是老天爷赏饭吃。
“老天爷赏饭吃就是你先天就该干这个,你只要体验好了,你就无敌了。祖师爷赏饭吃是你缺乏一定的天分,但是你又可以干这个事儿,于是你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一个厉害的境地。”张译是这么理解的。在他看来,自己应该属于“祖师爷赏饭吃”。
他的努力,往往花在对演绎人物的深刻理解上。
拍《攀登者》里那场雪崩的戏,濒临死亡最恐惧的一刹那,他表现得有些木讷:“我们惯常的思维就是演绎恐惧要瞪大眼睛,张大嘴去喊叫。但是我们去看一些灾难之下人们的真实反应,你会发现人在那一刹那,他常常是木讷的,因为他没有反应过来,他来不及做表情,危险已经到来了。他第一件事情想的是要自救,或者下意识的要躲闪。”
拍《我和我的祖国》中的《相遇》,他一直戴着口罩,却被誉为拥有“口罩都遮不住的演技”。故事结尾,张译摘下口罩,眼神里的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大业已成的欣慰,又有人生未竟的遗憾,满足与黯然交织,最后只化为浅浅的一个点头,就此别过爱人,后会无期。短短十几分钟的小角色戏,也毫不马虎——为了演出被辐射伤害后的虚弱憔悴,张译每天就吃2根黄瓜,10天瘦下去15斤,“每天到了晚上就很痛苦,很生气,也不知道该生谁的气,就生自己的气,为什么会胖?然后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儿就是冲到镜子前,看自己的这个双下巴出没出来,回没回去……”
拍《八佰》,张译演的是一个怎么看都和英雄沾不上边的怂人“老算盘”,乱蓬蓬的头发,眼神中漏出胆小与猥琐,把一枚祖传的铜钱看成命根子,光逃跑就逃了N次。可是最终,当他回头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时候,观众就明白英雄的力量有多强大——身边的人先被打动,这情怀溢出银幕,又感染了无数观众。
拍《金刚川》,抗美援朝“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全片以全景画面居多,留给演员的发挥空间其实不是很大。但是张译出场的时候还是让观众感觉到不同——他能让你相信他已经不是张译,他是真的在战场上打仗。当他失去一条腿,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也不声嘶力竭地吼叫,也不作万箭穿心的悲痛状,但那份真实感就是结结实实打动了观众。好演员最重要的敬畏心、真实感和分寸感,张译身上都有。
戏比天大
陈凯歌曾给过张译一句评价:“戏比天大”。
何以见得呢?用陈凯歌自己的电影台词来说,就是“不疯魔不成活”。
有人给张译封了个“一级瘸腿表演艺术家”的名号,因为他实在已经演过太多次瘸子。
第一次是《我的团长我的团》,张译演的孟凡被日本人的刺刀扎进左腿,瘸了。全剧1500场戏,张译就有1450场,一场拍10次,总计就得演14500场。每场导演一喊“开始”,他就一瘸一拐地走出来。172天后戏拍完,张译发现,左腿腿围比右腿细了2厘米。
第二次是真瘸,拍《红海行动》,开机不久就骨折了,却一路咬牙挺了过来,连打戏都没找替身。
第三次是《攀登者》,他饰演的曲松林因为在珠峰“第二台阶”脱掉鞋子爬上队友的肩膀,被冻坏半只脚掌,张译又瘸了。
这回还不全是“装瘸”,拍摄现场真要踩在冰面上,他形容那种体感,就像是滚烫的熨斗碰到一件湿衣服,滋拉一声。“它不是一根针在扎你,也不是一堆针在扎你,而像是有几把刀子在划你的脚心。”不是冷感,是痛感。一旦超过十秒,站都站不住,但是在导演喊“卡”之前,他说,“你没有权利蹲下、躺下、卧倒、让脚离开雪面,你是没有这个权利的,你必须要听到那一声宝贵的卡”。卡声一响,张译让脚离开雪面的方式就是——直接倒地,“因为没有一只脚可以沾地了,已经全是冰了”。
曲松林瘸腿以后,张译就开始在戏内戏外都保持瘸腿走路的姿势。为什么戏外也要瘸?因为有一场戏,他一时大意,拍到一半才发现,忘记瘸了。“这不是你生活的常态,就会忘记。”为了把瘸变成生活常态,他就拍戏瘸、排练瘸、生活也瘸。
张译曾经在知乎回答过一个问题:一个演员的理想是什么?
他讲了一个黑白电视机的故事:
1986年,家里有了第一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张译一直以为里面住着很多很多的小人儿,甚至悄悄塞进一截线绳,想把他们从里面解救出来。
10年后,他第一次当群众演员,拍雷献禾导演的电视剧《雪乡》,得了100块钱片酬,给了妈妈,说:“以后我演电视剧养活你们。”
“从此,我也变成住在电视机里面的小人儿了。”
他养的猫看到他在电视机里,小心翼翼绕到电视机背面,找了一圈,又看看屏幕,在他脸上不停地挠。“我知道,他也想解救电视人。”
但是张译说:“我不想被解救,不光是我,天下所有的演员都不想被解救,我们喜欢住在里面,因为住在里面很温暖,因为住在里面很幸福,我们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意成为各种各样的小人儿,在大大小小的方寸之间讲述各式各样的故事,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把温暖和幸福,稳稳地传递给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