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顶流曝出天价片酬,这次竟然没人骂

时间:2022-08-01 15:14:49阅读:4838

明星片酬,总能引发热议。

某爽208万的日薪,已经成为内娱热梗。

而前不久,一份好莱坞演员薪酬榜曝光。

榜单前列的几位中国观众的老朋友,都手握破亿的天价片酬。

单位:百万美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位列榜首的阿汤哥。

如今年过六十,依然宝刀不老。

凭借《壮志凌云2:独行侠》至少赚得1亿美元。

断层第一,毫无悬念。

不同于内娱天价片酬的嘘声一片。

这则新闻得到的反馈,大都是「当之无愧」的肯定。

毕竟,他的演艺生涯确实称得上「高危」。

高空跳伞、高楼跑酷、徒手扒飞机……

许多高难度特技表演,都不用替身,不靠特效,亲自上阵。

这次更是驾驶战斗机来了波空中炫技。

活活把自己打造成了奇观。

也正因如此,阿汤哥总能以一己之力扛起票房。

并且靠着票房分成,打拼出了不掺水分的「天价片酬」。

心生佩服的同时,鱼叔也注意到了一个问题。

像这样拥有绝对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已经断代了。

许多新生代演员在脱离顶级IP的加持后,都难以独当一面。

正像网友感慨的,「好莱坞后继无人。」

其实何止好莱坞,内娱也是如此。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现象背后的根源。

汤姆·克鲁斯的票房号召力,一直是有目共睹的。

在超级英雄大行其道的时代,老派特工片《碟中谍》系列依然屹立不倒。

全球票房超过35亿美元。

20多年来口碑稳中有升,堪称业界良心。

而这离不开应接不暇的高能名场面。

在828米的迪拜高楼表面攀爬、摆荡。

1500米高空扒飞机,机翼跑酷。

25000英尺高空跳伞。

不是超级英雄,胜似超级英雄。

就当影迷们都在打趣「阿汤哥下一部是不是要上天」时。

他的确不负众望,冲上云霄。

别人飙车,飙船。

他在《壮志凌云2》里飙战斗机。

炸出了票房年冠。

傲人的票房成绩背后,都是玩命式的付出。

拍摄《碟6》飞跃楼顶的戏份时,阿汤哥的落点出现了偏差。

足部重重撞上结实的混凝土,导致脚踝骨折。

其实他一落地就知道自己骨折了。

但还是坚持拍完了镜头。

事后上访谈节目提到此事,只是一笑而过。

同样,《碟5》中1500米的高空扒飞机20分钟,《碟2》中几千英尺之上的绝壁攀岩。

稍有失误,可能就会粉身碎骨。

最后的武士》中,阿汤哥与日本武士近身搏斗时,还险些被砍中脖子断了头。

其实当时好莱坞的CG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但他依然坚持实拍,而且不断挑战新的难度。

原因其实很简单,即对动作戏的热爱,对电影的敬意。

图源 |《京华时报》采访

想当年,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动作巨星。

成龙,是唯一一个上过好莱坞高薪榜的中国演员。

同样是以精彩的动作片征服了海内外观众。

与像汤姆·克鲁斯的高端酷炫路线有所不同。

成龙更擅长饰演正义感爆棚的小人物,在街头巷尾拳打脚踢,并给角色赋予了更多喜剧色彩。

但一样的是他们不惜搏命拍戏的敬业程度。

他也很少使用替身,不少危险动作都亲自出场,为达到理想效果,常常遍体鳞伤。

拍《龙兄虎弟》时,摔破了脑袋,只能用金属板镶嵌,右耳的听力也受到永久性损伤。

其实,从前国内的影视环境中,并不缺这种拼命三郎的劲头。

无论咖位大小、戏份多少、颜值高下。

大多演员都将戏放在首位,为角色流血流汗也被视为寻常。

杨紫琼拍《警察故事3》时,跳车过程中发生意外,造成多处骨折。

拍《阿金的故事》时,从30多米的高空坠下,折断3根肋骨,近乎瘫痪。

饰演反派的配角,也同样尽心竭力。

计春华在电影《方世玉》中,没有任何防护,硬生生挨揍,被李连杰打了100多拳。

让他浑身疼痛难忍,事后休整了好久才缓过来。

但也因此,成就了功夫片中最经典的一幕。

如今,技术的进步给演员提供了一张安全网。

特效、替身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

拳拳到肉,荷尔蒙爆棚的徒手对打场面越来越少。

借助于特效的枪击、爆破甚至「法术」的宏大场面越来越多。

就像漫威系列的打斗场景,完全依靠顶尖的制作团队。

采用CG技术,在绿幕中拍摄演员的活动。

后期再将外景素材与绿幕内景合成。

因此,演员都有安全的环境保障。

技术的迭代升级和演员环境的安全保障,自然不是坏事。

但同时,这种改变带来的问题也无法忽视。

一方面,动作戏没有以前那样过瘾。

特效的发达,也反过来促成了特效泛滥的现象。

本来讲求拳拳到肉的动作片,也开始用特效撑场面。

但在想象力层面,又远远不及《黑客帝国》的「子弹时间」。

反倒把动作戏做成了鸡肋。

鬼影特攻:以暴制暴

阿汤哥在采访中,不止一次提到过自己坚持实拍的原因。

因为动作的真实感,是特效无法替代的。

也恰恰是真实感,成就了动作电影最原始的震撼力。

就拿《壮志凌云2》的飙飞机戏来说。

远景镜头,靠特效也可以做到逼真的观感。

但演员在驾驶舱中的特写镜头,面部肌肉在G力作用下拉扯的效果,是特效无法100%还原的。

而正是这样的细节,给观众最强烈的代入感,跟着角色一起兴奋、紧张,肾上腺素飙升。

另一方面,武戏的力道,直接影响了文戏的感染力。

这在内娱体现得最为彻底。

以前,演员亲自上阵,可以彻底融入角色,情感的表达也就更容易自然落地。

但如今,替身、技术代替了体验和思考。

会影响演员对角色的深入解,对情感的得当表达。

更严重的是,就连文戏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替身。

以时间不够为理由,很多远景、特写镜头,都可以交给替身。

不像港片辉煌时期,元华、钱嘉乐等「武替」也有不小知名度,也能以过硬的实力和演员平起平坐,最终自己也打下一片天地。

如今很多年轻演员的替身,完全是默默无闻的工具人,接手主演不屑于拍的镜头。

发展到极端的,更有抠图、换脸等离谱操作。

演员的门槛降低,可替代性增强。

整个市场向资本严重倾斜。

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下好莱坞为何造不出新巨星。

去年上映的《混沌行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两位主演分别是漫威捧出来的荷兰弟,和星战捧出来的黛西·雷德利。

成本高达1.25亿美元,然而,全球票房仅2600万。

口碑更是扑街,各大平台打出不及格。

外媒直言「比起明星,观众更在乎IP」。

电影票房越来越依赖于IP、资本。

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影坛新星,几乎绝迹。

从拼命三郎到技术托底。

动作片演员的改变,只是行业变化的一小部分。

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影视环境的今非昔比,演员个人魅力的消减,必然还有资金、运作周期等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

但时隔几十年后,阿汤哥依然一呼百应的影响力。

其实正说明了在快餐化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拼命三郎。

不只是表面上敢于亲自上阵,受伤受苦的胆量。

更重要的是愿意为角色牺牲一切的敬业精神。

在所选择的领域能做到极致的职业追求。

片酬榜单上的其他几个演员,也和阿汤哥一样实至名归。

即使不在动作片里搏命,敬业的态度却并无二致。

至今被很多中国观众记得,也正是因为塑造了很多深入人心的电影角色。

小李子以神颜扬名,后来不断拓宽戏路,不惜自毁形象。

其实也是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演艺极限。

史皇在银幕上给观众留下的积极、正面又极具感染力的形象,离不开他对角色的精心打磨。

无论插科打诨,还是似水温情,都演绎得入情入理,真实可信。

所以在主流商业大片中,他几乎很少失手。

虽说票房并非衡量演员的唯一标准,但也不可否认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观众的认可度。

只有在之前的作品中积攒了足够多的信赖,才会因为一个演员就选择一部电影。

可如今,这样的演员越来越少了。

偶像包袱越来越重,角色适配性不断遭吐槽。

个人扛起票房的电影也越来越少,为了收割票房的拼盘电影大行其道。

尤其在粉丝经济的作用下,整个影视生态都变得畸形。

两极分化越来越明显。

很多出道即巅峰的演员,安享着流量的红利,放弃了能力的打磨,失去了对作品的精耕细作。

却又占据顶流的位置,坐享各种资源,让真正有能力、肯实干的底层演员迟迟难以出头。

最终结果就是,演员发挥不稳,影片受干扰因素过多,票房成了一门玄学。

像汤姆·克鲁斯、成龙这种,既有票房号召力,又能让人心服口服的国民偶像已经绝迹。

连偶像这个词本身,似乎都成了实力的反义词。

名不配位成了行业常态。

才有了当下观众对天价薪酬的激愤情绪。

市场不是没有眼睛。

数据可以造假,体验却无法更改。

票房的号召力不是源于被捧上高台的浮名。

而是笃志好学的进取心,深得人心的作品。

不该让观众的期许,败给虚假的生意。

成龙好莱坞汤姆·克鲁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