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雷锋的形象中,如何“祛魅”与“赋魅”?

时间:2022-08-24 19:07:10阅读:4844

在中国主旋律电影的长河中,人物形象塑造主要是为了振奋人们的信心和增强人们的勇气,来展现人物形象的伟岸的一面,使观众仰慕和学习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有意刻画英雄“高大全”的特征。

借助电影这种文艺形式,让电影中“神话”主人公的形象,使其在普通观众的心中变得自然化、合法化,以维护一种特定的文化秩序。

一些导演开始不断的刻意维护电影中的电影形象的崇高地位和象征意义希望通过文以载道的形式提出一种价值规范,并将其变成一种精神向导,对电影中的人物进行一种“赋魅”,希望强化和巩固这类经典人物形象具有的神圣性和权威性。

电影被称为第七种艺术形式,这一形式可以使银幕中的英雄人物稳定其观众的思想意识,以一种安全、合法的特征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一部分传记电影创作者明确支持“文以载道”的艺术特征,尤其通过注重刻画英模的伟岸形象、高尚的精神境界,成为引导和鼓励人的一种明灯,因而对人物增加“赋魅”的因素,进一步提高该人物角色形象的崇高性和威望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大众文化的推广,利己主义和自我意识也在个人心中不断的渗透,普通人希望影片的创作是站在以平民化、大众化的方式来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态度。

在人物塑造“赋魅”方面,两部经典的影片《雷锋》和《赵一曼》是成功的范例,表现出了一种崇高威望感和道德高度的人物形象。

在电影《赵一曼》中,她组织抗日队伍,领导工人罢工,她的人物形象塑造为:大义凛然,智勇双全、英勇就义的伟大抗日革命战士。

影片《雷锋》在屏幕上表现一个士兵勤俭节约、大公无私的平凡而伟大的模范英雄人物,表现出了雷锋崇高的人生境界。

在人物塑造“祛魅”方面,新世纪经典英模影片《张思德》和《我的母亲赵一曼》是成功的范例,影片《我的母亲赵一曼》中赵一曼具有双重身份,她既是一个母亲又是一个英雄,她柔美又不失坚强和真实,使观众感受到一个真正母亲的英雄形象。

《张思德》影片张思德并没有塑造成一个高大全似的英雄神话,而是一个有缺点的活生生的普通人的形象,正是因为不完美从而让观众感受到真实,因而吸引观众产生共鸣。

总而言之,雷锋题材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进行“祛魅“和赋魅,并不是说其中一定有一个不好,而是根据影片创作所涉及到的方法论和价值论来选其一或者是二者结合的方式。如影片中的方法论包括叙事方式、制作模式、象征意义等。

价值论包括回归现实、去历史化、超脱的祛魅等。力图能进一步表现雷锋题材电影在真实的历史之间与人的本性同在互补的艺术生长点。

从社会语境来说,从中国改革开放到加入WTO,再到奥运会、世博会的顺利举办。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出世界而且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我们国家。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变化极快的环境中,如果当今拍摄的雷锋题材影片还是以“说教”为主,自然不会受到大众的认可,长期以往,观众就会以惯性心理抵制该题材影片。

处在这样一个急剧变迁的社会语境中,雷锋形象塑造在真实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与以往形象不同的形式,因此,雷锋题材电影必须确立新的形象策略和艺术技巧。雷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仅仅是之前影片中扮演的“高大全”的形象吗?

著名编剧黄亚洲曾深入走访过雷锋生活的地方,据雷锋周围人介绍:雷锋是一个非常爱美的人,他留了一个当今仍非常流行起来的短寸头,粉扑扑的圆脸,为了修饰自己的脸型显得英俊些,在前额头上还留起一撮小刘海。

他喜欢穿帅气的皮夹克,戴手表,用皮箱,在天安门前骑着摩托拍照,偶尔“炫耀”下自己的荣誉,这不正是当今年轻人喜欢发微博、晒朋友圈的另一种方式吗;喜欢读书,喜欢写文章,常在报纸上发表一些诗歌、散文等,是我们现在一部分选择“平躺”的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喜欢运动,多才多艺,会腰鼓、口琴、跳舞、排练舞台剧等;他和当今年轻人一样,喜欢尝试,追逐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在几年的时间里,换了四五个更符合自己的工作,“甘做螺丝钉”的精神可以看出雷锋是一个有思想、有觉悟、有抱负的“潮人”。

新型雷锋形象的到底如何实践在影片中,这一点可以借鉴近期红到出圈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该剧的致胜法宝之一是与当代青年进行跨时代互动的共情方式。

剧中的英雄陈延年、邓中夏、陈乔年、李大钊、赵世炎等,他们有远大理想、宏图大志,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从容就义,这些英雄是我们吾辈学习的楷模。

该剧成功的“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为何不可以用到雷锋题材电影的创作中,答案当然是可以的!该题材需要每个人尤其电影艺术家们一起同心共力拍摄出更多真实、鲜活的作品!

电影英雄人物赵一曼经典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