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孩子气的郭富城

时间:2022-09-12 23:09:37阅读:1200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对很多人而言。

“奶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对你爱不完。

天天月月年年到永远。

少年与舞步。

从跃动的关丰曜,到两鬓斑白、面沉如水的刘杰辉。

角色也有了自己的岁月。

但所谓“孩子气”。

并不是指其性格底色。

而是与其职业生涯密切相关。

先打个比方。

在天赋相若、教育资源相当的情况下。

学生学习的动力来自哪里?

有的孩子天生听话,有的孩子被迫听话,有的孩子求知欲旺盛,这些都是动因。

但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另外有一种情况。

有些孩子,天生“爱考试”。

因为考试的结果,直指分数,老师宣读的分数和名次,会带来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满足感受,无论考好还是考差,都会变相激励这个学生自行鞭策。

而这与郭富城在新世纪连庄影帝之后的状态非常接近。

这个阶段,被很多人视作“开窍”。

但其实只是因为他开始专注。

在九十年代,他本来先踏足影坛。

1989年,以一部配角电影《飞越危墙》开始了大银幕之旅,却于第二年被一个广告推上华语世界青春偶像的宝座,突然就转向步入了乐坛。

另一件事情,更出乎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仅仅两年之隔,刚刚从台湾回归香港乐坛的郭富城,就越过香港乐坛一众资历远早于他的歌手,其中包括李克勤、黄凯芹、杜德伟、许志安和梁朝伟等人,悍然“封王”。

与当时声威最炽的张学友、刘德华和黎明一起,并称“四大天王”。

这实在是让无数人意外,并至今难以释怀的当年旧事。

但郭富城表现出来一种特别的进取心。

“封王”之后的岁月,无论是唱功进步的幅度与高度,还是舞步的不断打磨精深,甚至包括演唱会的搏命程度以及曲风的无止境探索,他皆可称“四王之首”。

比如他几乎每一张新专辑都会解锁新的技巧,要么是气息的控制力变强,要么是假声的应用,又或者是颤音的细腻深入,又比如他每一次红馆演唱会,都会有别出心裁的创举甚至是危险动作。

也在不断与新的创作人合作,从陈大力、陈秀男,到周礼茂、雷颂德、谭国政、黄国伦、陈光荣等,也包括小天王周杰伦、林俊杰等音乐新势力,所以他的唱片风格跨度很大,对于一些守旧的歌迷来讲,尤其难以适应。

而无论是销量、奖项还是演唱会成绩的得来,其实也都与前述的“爱考试”心态有关。

他以重在参与又力争上游的心态在前行。

故而我们看得见那几年,他在专业上不断捶打自己,以极快的进境弥补了唱功的短板,并将舞台优势扩展到更大,在1998年就踏足了完全的巅峰状态。

这种坚韧、冷静、奋进和不屈不挠的心态,真的值得借鉴和嘉许。

不过若论“爱考试”。

新世纪之后的影坛表现则更为贴切。

2005年,郭富城凭《三岔口》击败港影名宿梁家辉首封影帝。

次年,他携《父子》再战,创下极为罕见的连庄战绩。

在回香港的飞机上,他难以入眠。

可以尝试剖析其心态。

这几年,经历了“谷底王”的舆论风波,也眼见乐坛的衰微,转换跑道其实已经是一种必然。

而就香港娱乐圈来讲,除了影坛,哪里还有更优的选择?演唱会需要不断更新的曲库支撑,广告代言也需要有业务成绩做基础,更不用说各种商业演出,你没有强势的作品表现,身价只会一跌再跌。

所以他其实在连庄影帝之前就有所考虑。

最大的一个动作,是主动解除了与百事长达八年的代言合约。

他的理由很简单,在年龄上已经步入成熟阶段,选择与形象亦然,而这个选择的影响,与昔年《狂野之城》的转型异曲同工,是一种从内而外的彻底变化。

但他仍然没能想到,一部《三岔口》就能令自己石破天惊。

更大的惊喜接踵而来,十七年未曾出山的“新浪潮”名宿谭家明居然钦点自己出演其新作《父子》,他一面忐忑一面紧紧攫住了这个机会。

谭家明不但许他“成长型演员”的评价,更提点他,「一定要去演更难的角色。」

但真正的改变,就从连庄影帝那一刻开始。

郭富城从一个对电影没有什么企图心的演员,开始感受到了压力,进而有了“争雄”的野心。

人生的际遇其实难测。

从TVB的舞蹈培训班到艺员培训班,从龙套到演员,再从歌手到天王,直至影帝。

这条路,郭富城走了差不多二十年。

而即便他创下连庄影帝的罕见战绩,很多人也仍然难以相信,他已经从一个乐坛的偶像歌手转身为影坛的实力演技派,其中甚至包括他的拥趸。

不少人会有“运气”来解释。

但《三岔口》击败梁家辉、《父子》击败吴镇宇,其实都堂堂正正,绝不欺场。

内化与外放的如臂使指,极致深度的情感爆发与贯彻周身的爆发力,是郭富城当年在表演上的里程碑式突破,其层级极高,足以推动他从寻常直入顶级。

当然谭家明导演的点拨功不可没,但谁的人生路上,又没有几个“贵人”?

就如梁家辉遇到李翰祥,也就如梁朝伟遇到王家卫,或也如刘德华遇到杜琪峰、黎明遇到陈可辛,人皆如此,不必厚此薄彼。

但郭富城有个极为不同寻常的地方。

将巅峰当作起点。

他的所行其实也很简单。

恰如谭家明导演所言,不考虑商业因素,精选剧本并跳出舒适区,追求角色难度并力求表演的深度,进入了一种“创作”而非止表演的状态。

也正好不是某些人的误读,所谓挑选适合自己风格的剧本以“显得”自己有演技。

随便挑两部电影,略微展开。

比如姚树华的《白银帝国》,这种题材对香港演员来讲,其实颇有难度,并不仅仅在台词上,需要演员对历史和地域文化预做消化,更要沉落到影片的情境中去进行创造,但坦白说,拍这样一部电影的收获,比拍十部典型港式商业电影都要来得更多。

又比如顾长卫的《最爱》。

郭富城首先是一个商业偶像,他有演唱会、商演和广告要统筹安排,演这样一个角色,要跑到偏远地区,待上好几个月,这是第一重挑战。

其次是语言关,用方言演出,难度要比普通话更大。

再次是人物的塑造,对于完全没有偏远农村生活经验的郭富城而言,如何仅凭剧本和导演的讲戏,去融入并呈现出那种真实的生活状态?

但真正更关键的,并不是上述问题。

郭富城对顾长卫表示,所有时间都交给剧组,又花了两个月时间来克服语言关,将自己的坐卧行止都化作了陕北农村的一个青年农民,甚至章子怡第一天进组时,都无法从人堆里找出郭富城。

他真正厉害的地方,是洞悉了电影的意蕴,以极具创造力的表演和尤具层次和爆发力的情感演绎,将宿命的纠葛与不可抑制的悲恸呈递给了观众。

在一部几乎全员内地演员的文艺电影中,郭富城以其惊艳的表演横压全场。

甚至升华了“宿命、死亡与爱”的电影主题。

更多的例子无须赘述。

其实到电影《最爱》时期,连庄影帝的压力已经消失,这个时候的郭富城,就像那些“身经百战”的精锐之师,无论面对何种敌人,都有无匹信心。

在又一次合作“新浪潮”名宿导演的《百年浮城》之后,他有了一次对阵绝顶高手的机会。

也就是2012年的《寒战》,与“千面影帝”梁家辉双雄手谈。

刘杰辉沉稳压场,李文彬姿态雄奇,这一场对阵,其实颇有些“棋逢对手”的意味,以角色而论,梁家辉当然更有发挥,可出奇制敌,郭富城的角色唯有以正为兵,略显陈规。

而两部《寒战》,梁家辉风头出尽,不但夺取了个人第四座金像影帝奖杯,更因对手演员郭富城甚至连影帝提名都欠奉,衬得他凶威更炽。

对于这个问题,郭富城面对记者的追问,显出了他的“孩子气”,甚至就像一个觉得试题被老师错判的学生,他让记者去问金像奖评审,为什么没有影帝提名。

有些东西其实没有答案。

比如回头看看当年的《父子》,为什么没能拿到那届金像影帝奖?

坦白说,奖项这个问题,很多时候确实在两可之间。

但郭富城其实应该返看自己的履历,就奖项而论,一向都对自己尤为严苛,无论是昔年TVB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还是五年内四度提名金像奖却颗粒无收的赛果情况,都说明了这一点。

也恰如他后来凭《踏血寻梅》,击败梁家辉、张家辉、张学友和刘德华四人首封金像影帝时所言,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再努力一点点”。

这也就是人生。

有的人少年得志,有的人拿奖如食饭,还有的人总能得到令人艳羡的“宠爱”。

但郭富城需要“做最好的自己”。

所以他非但不能凭神级的《父子》在不惑之年首封金像影帝,甚至连《寒战》也不能给他提名,更没法以自己商业电影的巅峰之作《无双》再下一城。

这可能是另外一个层面的宿命。

然而无论如何。

这个“爱考试”的学生,从来不曾气馁。

不论高峰低谷,风雨艳阳。

他始终秉持着“孩子气”的心态。

以不败斗志。

在香港电影愈加衰落的当下。

扛起了港影大旗。

郭富城影帝梁家辉电影

标签:郭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