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韩国ChannelA推出《Good People:新职员诞生记》后,职场观察类节目就成了国内职场综艺的主流模式。并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不断通过选择新行业和新选角,进行模式的突破和创新。
在嘉宾选择上,《令人心动的offer》《闪闪发光的你》《初入职场的我们》都以应届生为节目观察的主角。
而《跃上高阶职场》敏锐地察觉到30岁职场人面临的职场关键期,因此聚焦这群“轻熟龄职场人”,讲述他们突破职场瓶颈的全新真人秀故事。
面对“高阶职场不够高阶”的质疑,这次我们试着讨论一下,如何增强“高阶感”?
高阶VS新人,全新的职场故事
选角上,节目从30+职场人的痛点出发,每个嘉宾都是强标签、强话题。
资历够了能力却没够,面对更年轻更能卷的新人,“前浪”如何自处?
包子与妙妙就是这样一对关系。28岁的妙妙是天才型选手年少成名。初入职场2年,就已经拿下戛纳金奖等国际重量级广告大奖。
35岁的包子工作12年却不上不下,几次三番被领导评价“工作10年还不如进入职场2年的新人,是不能接受的。”
在“反内卷”上,节目组安排了二胎妈妈八月,她坚信有生活才能有创意,不熬夜不加班,11点前一定睡觉。
整顿职场的话题上,江小龙就是30+职场人嘴替,面对不配合的甲方爸爸,直接做了个PPT教甲方做人,将领导LEONG惊得头皮冒汗。
当“降本增效”成为主流,30岁失业打工人如何自处?节目组安排了刚刚经历裁员的程依秋,展现失业职场人寻求出路的心路历程。
不同30岁职场人的标签,让不同痛点在节目进程中自然发酵,也让观众找到自己的“命运共同体”,进而代入节目进程沉浸式追剧。
从实习生到高阶职场人的人群差异,也为节目任务设计带来更多可能:30岁职场人具备的工作能力,让节目任务设计可以更具真实性,从而展现从未发掘过的职场侧面。
实习生工作往往都是整理资料等基础工作,枯燥乏味。受制于实习生的工作能力,实习生职场综艺更像“模拟职场”。《令人心动的OFFER》中,实习生们经手的案件是模拟的,面对的取证现场是模拟的,法庭出庭也是模拟,更不用说辩论赛这种观赏性大于真实性的职场任务。
这种虚拟任务一方面可以提升实习生节目的可看性,但另一方面也削弱了职场故事的叙事空间。大部分时候,实习生们如生活在架空的乌托邦中,被导师和节目组狠狠保护着。
而《跃上高阶职场》则在考核任务上有了“跃升”,更多的真实工作被融入节目中。
第一期选手们接到Brief,需要与甲方围绕Brief中不清晰的部分直接沟通对接;第二期根据某汽车品牌需求,策划TVC创意和拍摄脚本;第三期比稿,需要为美团买菜和惠普电脑市场部,定制不同的创意方案。
当选手参与真正的工作中,节目就得以呈现一个更真实且复杂的职场关系。
很多实习生职场综艺中,职场关系基本被简化得只剩下实习生和“带教导师”两个身份。而这段关系是充满着理想主义的。带教导师是受到绝对尊敬的存在,而导师对实习生,“带教”超越了工作,师生关系超越了上下级。
《跃上高阶职场》中,领导与嘉宾之间的相处风格虽然各不相同,但都以职场上下级为基础。
这其中,有不苟言笑的严厉老板,是传统高压的上下级关系,如Beck会对下属直言“这个是我在BBDO看到的最丑的PPT”。也有领导与选手相处更像平等的合作伙伴,如小龙和领导LEONG,LEONG自由对话的领导风格,让选手能说出“你还没有赢得我的尊重”的直球发言。
而在职场的对外关系上,极具话题的“甲方”和“乙方”微妙关系,也在真人秀中还原。
甲方客户因为临时更换团队感到不满,咄咄逼人地向刚刚接手的新团队质问“你们懂不懂这个东西?”
当下属工作不给力,甲方直接电话CEO抱怨“三分的方案你就拿来给我?”,而CEO也只能连声道歉,让观察室的杨天真都忍不住叹气:“其实老板就是最大的客服。”
当然综艺不可能像纪录片一样呈现绝对的真实。但《跃上高阶职场》在呈现还原职场这件事上,已经向前迈了一大步。
高阶职场人变实习生PLUS版?
尽管《跃上高阶职场》请来的都是有能力也有资历的熟龄职场人,但很多时候,冷眼依然感到疑惑:为何节目中高阶职场人的表现,和应届实习生相差无几?
这也构成了豆瓣中负面评价的重灾区。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节目任务设计——明明是高阶职场,却在做着低阶工作。
一位广告行业从业12年的资深广告人向冷眼透露,嘉宾们接的brief并不复杂,做的很多都是广告公司中相对基础的工作。
真正的“高阶广告人”会面对更麻烦的甲方需求,如为大型品牌树立策略定位,或是涵盖Idea创意构想和渠道分配的复合型需求。这些工作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调研和研讨,有些任务甚至需要持续数月。这些深度的策略和布局,才是真正体现高阶广告人洞察和创意的地方。
然而,这样的“高阶任务”并没有出现在节目中。
受制于节目模式,每期真人秀都需要考核结果作为出口,供观察室推理,10期节目就需要对应10次考核。挤压进不到一个月的录制时间,最后的结果只能是1-2天完成一个任务。
初阶的工作+紧迫的DDL,显然限制了选手们真正能力的展现。
另一方面,高阶职场关系的构建也可以有更多可能。
节目第一期中,BBDO的老板们强调了“公司中层人才需要承上启下”。“对上”汇报领导,“对下”带新人带团队。
正如前文所说,《跃上高阶职场》创造了LEONG、马吐兰、Beck等性格非常鲜明的领导形象,也塑造不同风格的上下级关系。
然而在“对下”的职场关系,节目的呈现是缺失的。
4A广告公司正常情况下四五年就会做到经理级别,开始自己带团队、培训新人、制定团队KPI、对执行结果负责,还有团队建设、下属考评打分等。第一期节目中也强调了S-team成员的“领导力”是重要考核标准。但这个维度在节目设计中缺乏展现,也影响到了以强领导力入选的选手纷纷在第一轮中惨遭淘汰。
归根结底,还是节目对“高阶职场”的考核标准模糊。
第一期提出的所谓S-team的考核标准是:业务能力、领导力、充满热情、年轻的心态、符合BBDO价值观。
说了,又似乎没说。
这套放之四海皆准的考核标准,套用在职场新人身上不也适配吗?
当高阶职场人的能力缺乏具体的展现,不足之处又被揭露,选手们便很容易给观众一种“还不如实习生”的观感。
如果能弱化这些“初阶”与“高阶”共通的特质,强化最具差异的“领导力”,或许能让观众对所谓的“高阶”有更深感知。
“30岁不开始带团队就废了”。网上的职场年龄焦虑铺天盖地,虽然不是唯一真理,但也代表着30岁往往是一个基层打工人转型中层管理者的关键阶段。
许多的职场痛点也随之产生。空降的管理层如何快速上手、我的同事突然变成我领导要如何面对、领导年龄比我小的心理落差、重业务的领导VS重管理的领导,在知乎等论坛上,都有无数社区讨论。
另一方面,“中层危机”也在笼罩了互联网大厂。中层管理者上不参与企业战略,下不亲自执行项目,昂贵且性价比低的中层已经成为互联网这个浪潮之中,最容易“毕业”的一批。行业紧缩的大背景之下,这种危机显得尤为来势汹汹。那么浪潮之中,30岁中层管理者要如何自处?
30岁职场人家庭身份的转变,也同样值得讨论。
30岁前后往往是组建家庭,转型为人父母的时候,必然需要倾斜更多精力给家庭。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如何平衡家庭和自己?都是必须要学会的命题。
这些话题同样值得一档30岁职场综艺,用有血有肉的嘉宾和真人秀故事展开聊聊。
稍显遗憾的是,《跃上高阶职场》里,这些故事的叙事空间被激烈的竞争线挤压。
《跃上高阶职场》贡献了职场观察综艺史上最激烈的竞争。12名首发选手,7天内要淘汰3人。紧接着,全新的3名踢馆大神接踵而至。而在被接二连三的PK和淘汰塞满的10期节目中,很多选角时预埋的人物点,只能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
高阶职场是一个很巧妙的切入点,它敏感地洞察到了30岁职场人必然面临的转变。或主动,或被动。
节目也通过精准的选角和还原度高的职场任务设计,展现了30岁上下的职场人的群像。
然而由于职场考评标准的偏差和职场关系塑造的缺失,故事呈现的重点依然有些失焦。
或许少一些“百搭”的任务竞技,给高阶职场人独有特性和故事多留一些空间,节目的完成度会更高。
杨天真跃上高阶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