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伍德沃德介绍: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当记者不久,比较单纯,守规矩。最初负责采访水门大厦盗窃案,从而发现了其中的诸多疑点,在向报社领导汇报后,与卡尔·伯恩斯坦搭档,共同追查事件的真相。
罗伯特·雷德福介绍:
查尔斯·罗伯特·雷德福二世 (Charles Robert Redford, Jr.,1936年8月18日-)为知名奥斯卡获奖导演、演员,亦为监制、商人、模特儿、环保人士和慈善家。 查尔斯·小罗伯特·雷德福(Charles Robert Redford Jr.)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圣莫尼卡,父亲查尔斯·罗伯特·雷德福(Charles Robert Redford)是名会计,母亲玛莎·雷德福(Martha Redford)。少年时的小罗伯特·雷德福调皮捣蛋,曾因醉酒丧失了获棒球奖学金进入科罗拉多大学的机会。在普莱特美术学院学习并在欧洲从事绘画事业一阵子之后,他来到纽约的美国戏剧艺术学院学习表演。1959年首次在百老汇登台,进入影坛后以《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69)迅速窜红,那年他32岁。随后在1973年出演的两部影片《往日情怀》(The Way We Were,1973)和《骗中骗》(The Sting,1973)令他在接下来的三年内都是票房翘楚,也成就他成为70年代首屈一指的巨星。1980年,罗伯特·雷德福拍摄了导演处女作《普通人》(Ordinary People,1980),该片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及最佳影片奖。80年代中,他还创立了至今成为现今国际上极有影响力的独立电影展“圣丹斯电影节”(Sundance Institute)。 1992年,他和布拉德·皮特出演的影片《大河恋》(A River Runs Through It,1992)又为他赢得了好评和观众的欢迎。1994年导演影片《机智问答》(Quiz Show,1994)也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
卡尔·伯恩斯坦介绍:
《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从16岁起就当记者,经验丰富。对水门事件很感兴趣,当总编想换个有经验的记者去负责水门事件时选中了他。他帮助鲍勃·伍德沃德写新闻稿,两人合作共同追踪水门事件。
达斯汀·霍夫曼介绍:
达斯汀霍夫曼1937年8月8日出生于洛杉矶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受喜好电影艺术的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模仿与表演。大学期间,他对戏剧十分着迷。从洛杉矶音乐学院毕业后,他于1958年来到纽约的一个著名的演员讲习所学习表演理论与技巧。但是他的平平相貌和直爽脾性令他一直没有成名的机会。不久后走上社会的霍夫曼更是屡遭挫折,一度两次做过精神病院的看护人和饭店的洗盘工。 一次遇然机会,他在话剧《第五匹之行》中饰演了一个角色。他的演技深深打动了台下的大导演迈克尼科尔斯。在尼科尔斯的栽培下,霍夫曼才真正走入了影坛。霍夫曼的成名作是1967年的《毕业生》。这是他演技的第一次突破,他因而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两年后他又在影片《午夜牛郎》中成功地饰演了一个贫困潦倒的穷光蛋,令人过目难忘。此后霍夫曼又接连出演了《约翰与玛莉》、《小巨人》、《Straw Dogs》、《Straight Time》等诸多影片,大受好评。此刻霍夫曼也早已向世人显示了他的戏路宽广的特点。当然对于这位全才演员来讲,其事业的辉煌还在于他因出演了1979年的影片《克莱默夫妇》和1988年的《雨人》而两度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奖。影片《克莱默夫妇》的成功也应归功于霍夫曼那朴实细腻的表演,他因此登上了奥斯卡的领奖台。同样,为了演好《雨人》中那个行为怪癖、神情痴呆的自闭症患者雷蒙,霍夫曼来到精神病院,与那些孤癖症患者同住了数月。正是凭着他这种孜孜以求的执着品怀,知命之年的霍夫曼自信而又谦逊地再次捧走了奥斯卡金像。 此外,霍夫曼还出演了根据同名舞台剧改编的电影《推销员之死》和《Ishtar》等影片。进入九十年代他一改往昔的普通人形象,频频以反面人物出现在银幕上,在警匪片《迪克·特雷西》、强盗片《巴利·巴斯诘德》和1991年的《虎克船长》及次年的《英雄》等多部影片中他分别饰演了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口碑不菲。 1995年,霍夫曼又主演影片《极度惊慌》。为准备他的角色,霍夫曼阅读大量有关病毒及传染学方面的书籍,其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超的演技再次令人称叹。如今,宝刀未老的霍夫曼还在向着新的高峰不断攀登。 达斯汀霍夫曼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电影表演大师。虽然其身高仅1.66米,而且相貌平平,但却凭着非凡的演技,以变幻多端的装束和面孔塑造了众多生动而迥异的银幕形象,他尤以塑造小人物见长,在好莱坞享有“变色龙”的美称。
莎伦·里昂介绍:
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的同事,她的前男友克劳森在总统连任竞选委员会工作,她被卡尔·伯恩斯坦说服,从克劳森那里搞到了一份选委会人员名单。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介绍: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年1月9日-1994年4月22日),其姓氏又译作尼克森,美国第34任副总统(1953-1961)及第37任总统(1969-1974)。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附近的约巴林达镇,爱尔兰人后裔。父亲是汽车加油站和百货店老板。尼克松毕业于惠蒂尔学院和杜克大学,先当律师,后入海军,复员后曾两次选入参议院。1952年参加副总统竞选成功,任副总统4年。1960年、1964年两度竞选总统失败。1968年参加总统竞选获胜。1972年谋求连任成功。执政后,尼克松对内的目标是抑制通货膨胀,重振美国经济。对外,提出尼克松主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直接接触,于1972年实现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1973年,结束了越南战争。同年,苏联领导人回访美国,双方宣告冷战结束。1974年8月,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自动辞职的总统。尼克松下台后,回到故里开始写回忆录。81岁时,尼克松因中风去世。他曾在1972年和1976年两度访华,是首位在任期间访华的美国总统,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Joshua Shelley介绍:
Joshua Shelley was born on January 27, 1920 in New York City, New York, USA. He was an actor and director, known for 总统班底 (1976), 满城风雨 (1974) and G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