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世界之大却没有他们生存的地方

时间:2022-08-07 13:11:31阅读:2999

任何人都不能去指责和怨恨用整个生命对待你的父母,爱越深,束缚越深,这是最痛苦的事。

可是,如果这份关系里,没有爱呢,又该如何?

十二岁的赞恩的选择是告他们,法官问他为什么要起诉父母,他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生了我。

这一幕来自于电影《何以为家》。

赞恩一家寄居在租来的房子里,父亲母亲睡沙发,所有孩子挤在地上,两方之间仅一条幕布隔断,任何哼哼唧唧都听得清楚。

他们是因叙利亚内战,逃到黎巴嫩的难民,没有身份,也就没有正式的工作。

住在贫民窟连畜生都不如,活的没有一点尊严,生活的地方混杂着脚气、鼾声、吵闹、疾病、蟑螂……

十二岁的他,身形消瘦、蓬头垢面,每天一睁眼就有许多活等着他做。

如搬水、送货、运煤气、卖饮料,休息间隙还要到药店骗处方药,给制毒的父母打下手。

妹妹萨哈来初潮时,赞恩会偷偷带她到厕所为她清洗沾血的内裤,把自己的背心脱下来让她垫着。

甚至到雇主阿萨德的便利店里偷卫生巾,然后教妹妹如何使用,用完之后怎样处理,千万不能被父母发现。

因为一旦被他们知道妹妹已经成熟,结局就是把她嫁人换钱。

可任凭赞恩绞尽脑汁伪装终究逃不过命运的捉弄。

父母依旧把萨哈嫁给了房东阿萨德,以此来抵房租,而阿萨德只用了两只鸡就带走了年仅十一岁的萨哈。

知道真相后的赞恩极其愤怒,试图扭转一切。

但不论赞恩如何挥拳,妹妹如何尖叫,都阻挡不了成人世界的交易,即使他装的再像大人,仍然是个小孩。

这一刻,赞恩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这种无力感促使他憎恨无所作为的父母,也让他下定决心离家。

在流浪的过程中,他到了游乐园、坐了摩天轮,看着天上的飞机、吃着手里的零食,但他不快乐,虽然有了自由。

这一切被女工拉希尔看在眼里,她同情这个小孩,可她也无能为力。

一天过去,赞恩找不到工作,又需要吃饭,而拉希尔又要工作又要照顾还不到一岁的孩子约纳斯,两人一拍即合,相互取暖。

拉希尔与赞恩的父母不同,尽管生活同样拮据,住在棚户区,但她并不会放弃自己的孩子,反而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他最好的生活。

这段时间的相处是赞恩暗无天日的生活里仅有的阳光,他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然而拉希尔是个黑人,又是难民,又没有身份,每天努力打几分工只是为了攒够钱办假证防止被驱逐出境。

到头来,身为黑户的她还是被抓,家里只剩下赞恩和约纳斯。

赞恩按照保护自己妹妹的方法去保护这个母亲消失的婴儿。

没地方给孩子弄奶,他就抢路边孩子的奶瓶;没水喝,他把冰箱里的冰块拿出来撒上糖,让约纳斯咀嚼。

没钱买其他生活用品,他走上老路贩毒卖毒;房东换了锁,扔了他的东西,他抢了别家孩子的滑板制成儿童车带着约纳斯卖废品。

只是生活的重担压着他喘不过气,他可以忍受路边混混的辱骂殴打,但他承受不住把约纳斯丢掉的不舍。

迫于无奈,赞恩只好将约纳斯卖给了能够帮他出国的商人,在商人答应会帮约纳斯找个好人家后,他泪流满面。

如果不是走投无路,他不会让约纳斯重复妹妹萨哈的悲剧,如果不是无计可施,他不会把约纳斯绑在路边。

安顿好约纳斯,赞恩回家拿证件。

父母看见许久不曾回来的赞恩,第一反应不是关切而是一顿毒打,赞恩习以为常,他认为拿到证件就能脱离苦海。

争吵中,赞恩得知妹妹萨哈已经死了,她的死因是过早地行房事致使怀孕大出血,到了医院因没有证件被医院拒收。

这件事触碰了赞恩的底线,他拿了一把刀冲了出去,捅伤了萨哈的丈夫阿萨德。

被捕后,赞恩在法庭咒骂阿萨德是狗杂种,控诉父母的愚蠢和懒惰、无情。

他说:“我希望大人们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管子和皮带。

我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X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生活是一堆狗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

我住的地方是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做,他宁愿我们做洗碗工。”

这是赞恩的呐喊,因为他发现到最后自己谁都保护不了,这才是命运最讽刺的地方。

在看似有希望的生活里,给人无尽的苦难和无限的打击,每一次鼓起勇气面对都会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拉回现实。

反贪风暴4》里有一句台词,坐牢才是香港年轻人唯一的出路,这句话放在赞恩们身上最合适不过。

因为他的父母给不了他安慰,给不了他关爱,也给不了让他健康成长的环境。

这恰恰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即做父母不需要考证,他们为了图一时之乐将孩子带到世间却不负责,让受苦蔓延。

在这里,女孩是商品,用来换钱;男孩是工具,可以劳动;父母只是跟他们有血缘关系的纽带,卸掉这一层,他们连街边给赞恩买饮料喝的路人都不如。

法庭上,赞恩的父母辩解自己像奴隶一样活着,本就很艰难,不该责怪他们,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可是,他们忘了一点,并不是穷就不能生小孩,而是愚昧和无知不能生小孩。

因为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是他们最好最后的避风港,他们是你最暖最厚的军大衣,相互依存却少有干预,可以互相尊重,也可以天马行空。

电影中,赞恩不止一次提过自己想要上学,甚至为了念书可以多干些活,不是为了逃避苦难,而是他明白生活在底层,改变命运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

然而全世界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它必须要接受教育和无法接受教育的原因,这对于全世界的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都是难题。

并不是每一个小孩的童年都能享受教育带来的福音,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没有教育国家势必走向灭亡。

可是,现实中总有很多困难袭来,让教育难以落地。

战争、疾病、暴动、贫穷、文化……稍有一环出现问题,受到危害的便是教育,而教育出现问题,毁掉的则是孩子们。

孩子们不能健康成长,国将不能称之为国,少年强则国强,国强的根本是经济和教育,而教育、经济的基础是少年。

所以和平与发展,是全球都应该重视的命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

然而电影终归是电影,现实依旧残酷。

《何以为家》中的演员大都是非专业的演员,电影中的事也都真实发生过,饰演男主的赞恩和饰演他妹妹萨哈的埃赞都是来自叙利亚的难民。

埃赞甚至在拍摄过程中一度因身份问题被拘留,而出演那个又萌又可爱的约纳斯的幼儿班科尔只有一岁,影片拍摄完便被驱逐至肯尼亚。

只有赞恩一家在导演以及联合国难民署的帮助下在挪威生活,赞恩上了学,父母有了工作。

可赞恩如果没有这部电影,他的人生又是怎样的,和许多逃难而来的难民一样,形成一条不能自然死亡的闭环。

父母逃难而来——全家活在贫民窟——接受不到足够的教育——和父母一样打零工——因为各种原因变坏——沦为没有梦想没有未来的社会“渣滓”。

有了同情,赞恩才能改变人生,但同情要是不能换成长期的支持,只是短暂的眼泪,“受害者”依旧会遭到社会结构的侵害。

倒不是说同情不好,感动常在,人性才会善良,镜头的力量终究有限,问题的根源不除,苦难不会绝迹。

像赞恩这样的人,“杀”死他们的是战争与贫穷,如他们那样的人,天下之大,何以为家。

豆瓣电影何以为家赞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