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隐入尘烟》的电影票房已经连续三天获得了日票房冠军,总票房也突破了一个亿,对于这种题材、这种阵容的电影,取得这个票房应该是个奇迹。
上一部在商业上取得如此成功的同类型电影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都不能少》,拍了几十年这个类型电影的导演贾导总票房也就一亿多点。
关于这部电影大家最初的记忆应该是年初的时候这部电影被国际电影大奖提名的新闻,以及一张海清“毁容式”的剧照。
当时的网友看到这两则新闻的第一想法是,这又是一部为了得奖而得奖的作品,网友骂了几句之后也就忘了,因为这部电影最终也没有获奖。
7月8号的时候这部电影上映了,因为没有大规模的宣传,所以票房很稳定,每天只有几十万,按照以往的惯例,上映一个多月就悄无声息地下映了。
但是它赶上了属于小众电影的好时候,那就是那段时间观众的观影热情不高,很多商业片都不愿意在那个时间段上映。结果就是很多小众的电影可以一直放映,其中就包括这部《隐入尘烟》。
这期间网上有一个很火的短片叫《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作者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的主角二舅的大半生,作者还强调自己短片里的内容都是真实发生的。
被天意作弄,有无数理由颓废的二舅,选择了勇往直前。二舅的天赋极高,却从事着做着廉价的工作。二舅身有残疾,却能反过来照顾家里的其他人。巨大的反差让《二舅》一炮而红。
但短片的标题给短片惹了麻烦,二舅过得那么苦,又那么累,怎么就治好了作者的“内耗”。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看别人过得比自己惨,然后感叹自己的生活还可以,这不是妥妥的歌颂苦难吗。
有了这个片面的“观点”之后,网络上对该短片的评价越来越偏,对短片中的每一句开启了“找茬”模式,誓要为二舅讨回公道,最终这个短片因为部分与事实不符而被举报下架了。
这个短片在网络上大火的过程日后也被复制到了电影《隐入尘烟》上,这部电影最先火的是短视频平台,看过电影的网友模仿电影中马有铁为曹贵英按麦花的场景,有的用玉米,有的用大米,还有的用烙铁。本来是一个有些许无奈的场景,被网友玩成了“小浪漫”。
然后是网友拍摄了很多和电影中类似的场景,一样的房子,一样的农具,一样的装束,和城市反差很大的内容风格让这类视频很容易传播和引起共鸣。这些视频既证明的电影的真实性,又起到了对电影的宣传。
当然真正把这部电影热度推向更高的还是各路媒体对这部电影的“真”“假”之争。和其他类型电影不同,现实题材电影的争论异常地激烈,要么真,要么假,很少允许中间观点的存在。
说电影真的网友强调电影里的村子在西北还有很多,网上的视频就是证据。说“假”的网友说电影里的村民太“假”,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应该知道,邻居大忙可能没能力帮,但是小事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电影中的村民太冷漠了,而且剧中男女主都是实在人,小事不可能没人帮。
两方网友分别抓住不同地点来否定对方的观点,为了找到更多支持自己观点的影像资料,都选择了去电影院观看电影,电影票房自然也上去了。
看完电影后两拨人也和解了,两个被家庭抛弃的中年底层农民,从一开始结婚时的陌生,到日复一日的劳作生活中的熟悉,相知相守的剧情谈不上抹黑。两位主角马有铁和曹贵英都去世的结局自然也算不上歌颂。这部电影算是一部很纯粹的剧情片。
这部电影商业上的成功,不知道能不能重燃一下第六代导演拍电影的热情。
欧美明星海清隐入尘烟曹贵英